湖南政法干警申论时事点评
湖南政法干警申论时事(一)
一座座新城因高铁拔地而起,一家家企业因高铁实现弯道超车,一条条旅游线路因高铁由冷转热……就连那些曾经怀疑、嘲讽中国高铁战略的海外媒体,如今也不得不承认,“高铁成为中国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的最新象征。”“当你坐上‘面向未来’的高铁,就感觉到中国完全有理由为它而骄傲。”
中国人当然有理由自豪。这趟时代列车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时空观念的巨变、经济版图的重构,更有一笔隐形财富,大国崛起的铿锵步伐与道路自信。
我们从高铁模式中汲取自主创新的中国智慧。发展中国家如何冲破国外技术封锁,以更短时间后来居上?从零起步是一种选择,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抢抓战略机遇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既有爬得更快的优势,也有摔得更狠的风险,高铁将何去何从?大国重器的创新需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打破门第之争、放弃个体利益,作为唯一买家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平台,制造与研发团队握指成拳,开放互通,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形成后发优势,真正实现了市场资源、科研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当中国高铁屡屡填补世界空白、刷新世界纪录之时,曾借力巨人的我们,已成为新的时代巨人,这条符合中国国情、充满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又何尝不是值得分享的宝贵财富?
我们从高铁品质中重拾“中国制造”的工匠精神。号称世界工厂,可老百姓却跑到海外背马桶盖、电饭锅,这是“中国制造”以最短时间让大众告别短缺时代,却难以适应消费升级的尴尬与苦闷。高铁的成功恰恰为“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提供了宝贵经验。从“寸到寸不过问”的“差不离”文化,到精确至0.01毫米的检验标准;从“能用就行”的随意,到为了最佳车型方案设计20个列车头型、进行上百次仿真计算、760个气动力学试验的倔强……中国高铁的诞生、完善,犹如一场老工业通往精益制造的涅盘之旅,拼的就是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的耐性和工程师们“掘地三尺”的韧性。而这样的转型升级,何尝不是中国制造正在谋求的重大突围?
我们从高铁出海中展示国际合作的大国胸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最好的中国高铁要与世界分享。土耳其第一条高铁、印尼第一条高铁、俄罗斯第一条高铁……都有中国企业的身影;强大的设计团队、过硬的技术标准、最有性价比的高铁产品……中国高铁正成为“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领头羊,主演国际产能合作的重头戏,彰显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担当。
还记得38年前的秋天,邓小平在乘坐时速210公里的日本新干线时曾发出感慨,“我们现在很需要跑”.这个秋天,中国高铁一路高歌,唱响了从跟跑到领跑的时代最强音。
湖南政法干警申论时事(二)
当下,随着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推进,“两个孩子的妈妈”成为女性求职者中有“优势”的人。然而这种“优势”背后,却不乏对女性的“就业歧视”.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2015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使用相同背景的简历情况下,男生求职者接到面试邀请的次数是女生的1.42倍。在年均劳动收入等就业质量方面,女大学毕业生也明显低于男大学毕业生,造成典型的同工不同酬现象,甚至有人声称“女博士不如男本科占优势”.
这些女性求职过程中的“暗门槛”无疑对于女性是十分不公平的,从法律上讲这些“暗门槛”也侵犯了女性就业的权利,侵犯了《劳动法》中的平等就业权。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歧视,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传统观念在作祟,在我国传统观念中,打理家务、照料孩子,大多默认为女性的责任,因此女性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而个人精力总是有限,女性很难做到生活和工作两者之间的完美平衡。第二方面是企业的一心为“钱”的观念在作祟,企业的宗旨就是利益至上,女性所需的产假有两次,这让企业在生产衔接和运营管理中难以掌控,造成一定的损失,如果聘请男性则避免了产假假期的问题。第三方面是相关政策法规还不明确,“歧视”本身具有感性色彩,而立法对此大多是原则性规定,缺乏明确界定、细化。如何举证,执法主体如何认证等,这在国家法律体系中仍是空白,直接导致受害者维权难。因此,也有专家指出,就业的性别歧视实际上反映了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与女性生育成本非社会化的矛盾。
想要减少女性就业歧视,就需国家和企业共同打好保障的组合拳。国家应建立全国统一的生育保障体系,通过实现生育保险的全覆盖,保障用人单位在招用女性上的利益平衡,同时采取配套措施,比如通过减少税收、资金倾斜等手段激励雇主聘用女性,约束、引导用人单位积极承担性别平等方面的社会责任,使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得到保护。同时,也可借鉴一些西方经验,比如新西兰带薪产假中的“薪”是由政府发放;俄罗斯产妇半薪产假中产妇所领工资40%的补贴由国家社会保险基金支付;瑞典实施“育儿假的男性配额制度”,在480天的带薪产假中,60天是“父亲产假”,不可转让给配偶等。相信经过多管齐下,再加上当下女性的独立自主自强以及较好的学习背景和能力,一定可以解决当下就业歧视问题。
湖南政法干警申论时事(三)
身体的障碍可以通过各种硬件设施得以克服;而心灵的障碍,则需要残疾人和健全人共同努力才能消弭
“乒乓球给我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自信。”走下里约残奥会的领奖台,中国运动员冯攀峰这样说。
“我们的运动员都很爱笑。参与体育,对他们最根本的影响体现在心态上。”中国残奥游泳队教练张鸿鹄说。
生活中,残疾人是有着特殊困难的弱势群体。残奥赛场上,运动员则展示了他们不畏命运磨难的强者风范。如果说,奥运会上顶尖选手的表现是去触碰人类运动的极限,那么,残奥会更像是一次人类精神的冲顶。两个赛场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震撼,后者的价值更在于:即便行动受限的身体也可以去证明自我存在的意义。而这样的鼓舞,其实适用于所有人。
里约奥林匹克公园设有一处残疾人体育体验区。参与者需要坐在轮椅上投篮、坐在地上打排球,或者戴上眼罩,用一根牵引环和同伴的手腕相连,在黑暗中奔跑。体会了残疾人参与体育所经历的特殊困难,再将眼光投向残奥赛场,更会为残疾人运动员突破身体障碍的生命力量所打动。
残疾人怎样看待生活与世界,健全人又怎样看待残疾人?残奥赛场上,这样的双向问答一刻不停地在进行。每一个站上残奥舞台的运动员都是胜利者,他们最大的对手始终是自己,突破自我并不一定意味着我比你强,而是,我也能行。
某种意义上,体育提供了一个平等的视角,让残疾人与健全人可以坦然相对。而参与体育运动也不止于促进身体和心灵的康复,更像是残疾人对生活的一种回答。这种回答,需要健全人的理解与共鸣,以及建立在平等视角上的帮助。
的确,心灵的平视决定着健全人与残疾人之间到底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彼此交流。北京奥运会火炬手、轮椅击剑运动员金晶曾说,人们对残疾人的印象,不是“太高”,就是“太低”——残疾人运动员就像是“超人”,他们的故事令人惊叹;但残疾人作为一个群体,由于身体上的障碍,又难免让人们在生活中投来五味杂陈的眼光。“其实,残疾人最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平等对待。”
心灵的平视,并不意味着健全人可以无视残疾人的特殊困难。相反,建立在尊重和理解基础上的帮助,是促进残疾人与健全人彼此融合的社会基础。
有这样的感慨:在一座城市的街头遇到残疾人的几率,某种程度上标注着城市的文明程度。能否为残疾人提供足够顺畅地参与公共生活的无障碍设施,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爱心与包容。这就像“木桶理论”——残疾人并不因为身体的残缺成为人群中的短板;相反,对残疾人的了解、尊重、关爱,这块“木板”的高度,决定着一座城市向所有人都张开温暖怀抱的深度。
从这个角度看,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身体的障碍可以通过各种硬件设施得以克服。而心灵的障碍,则需要残疾人和健全人共同努力才能消弭。因为,这种障碍可能来自残疾人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也可能来自健全人对他们的认识局限于表面。
残奥会就是让更多人深入了解残疾人精神世界的一个契机。盲人跑者的全速冲刺、独臂泳将的奋力击水、轮椅球员的左右挥拍……残疾人运动员用自己的努力向人们证明,即便身体有着障碍,也不意味着生活没有光彩,更不意味着对社会无所作为。
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约占总人口比例的6.21%,尽可能地提供条件,鼓励他们参与体育运动,是克服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心灵障碍”的一种有效途径。而从无障碍的赛场到无障碍的城市,心灵的平视,更是开启残健融合之路的一把珍贵钥匙。
湖南政法干警申论时事点评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