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河南政法干警考试文综政治之哲学重点知识备考
唯物论中可考大题的原理方法论有两个:
(一)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因此,我们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可知性和可利用性。人们不能改变规律本身,但是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因此,我们做事情要以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二、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部分的原理方法论主要有四个:
(一)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甚至决定整体。所以,做事情看问题要以大局为重,寻求整体利益最大化,还要统筹兼顾,发展好部分。
(二)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关系;事物内因是指事物的内在矛盾,外因是指事物的外在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中,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做事情既要重视内因,又不能忽视外因。
(三)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矛盾(矛盾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在事物发展中,各个条件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我们把决定事物发展的矛盾叫主要矛盾,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决定事物性质的方面称矛盾的主要方面,影响事物性质的方面称矛盾的次要方面。因此,做事情既要坚持重点论,又要坚持两点论。
(四)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三、认识论
认识论部分的原原理方法论主要有两个:
(一)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认识反作用于实。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活动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活动的发展。因此,生活当中要注重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又不能忽视认识的指导作用,坚持二者的统一性。
(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 包括感觉、 知觉、 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包括概念、 判断、 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首先,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其次,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能解决对现象的认识的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对本质的认识的问题。坚持感性认识发展成为理性认识, 这是坚持认识论中的辩证法。再次,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
四、历史观
唯物历史观部分的原理方法主要有: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存在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与此相联系,人们的社会意识也必然会相应地发生或早或晚、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第一,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第二,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长短的不同。一般来说,群众掌握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越多、越普遍,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越大;反之,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越小。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又要认识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为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和新旧生产关系更替的依据;是否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是评判生产关系先进或落后的根本标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的含义:经济基础是指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一般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含义:。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其服务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思想观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复杂体系。如果说经济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那么,上层建筑则是反映并服务于这种物质关系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适合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不适合的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