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2017小学教育知识练习题附答案
教师资格2017小学教育知识练习题
1.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3.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特点具有( )
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D.长期性
4.与动摇性和执拗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韧性
D.自制性
5.教学环节中,起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作用的环节是( )、
A.讲授知识
B.理解知识
C.布置批改作业
D.社会实践活动
6.下列选项中,属于惩罚的是( )
A.小明帮妈妈做家务得到了想要的玩具
B.一名学生为了赢得比赛而努力练习
C.心情不好的同学通过运动来调节
D.闯红灯的人被留在路口执勤一小时
7.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
A.国民教育制度
B.素质教育制度
C.私立教育与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
8.如果一个孩子在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认为“海因茨应该去偷药,谁让那个药剂师那么坏,便宜一点不就好了吗”,那么这个孩子所处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
A.前习俗水平
B.后习俗水平
C.准习俗水平
D.习俗水平
9.看见路上的垃圾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10.巴甫洛夫提出了气质的( )
A.体液说
B.体型说
C.场依存说
D.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成长需要的是( )
A.求知需要
B.归属与爱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审美需要
12.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这说明儿童思维具有( )
A.单维性
B.不可逆性
C.自我中心性
D.抽象逻辑性
13.“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的是( )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A.游戏与学习
B.课内与课外
C.学习与思考
D.学习与行动
14.小学阶段的教学应侧重选用的教学方法是( )
A.讲演的方法
B.探究的方法
C.直观的方法
D.实习的方法
15.为跨人新学段和升入高年级的学生学好新知识、掌握新方法而适当提前安排有关奠基内容的教材编排方式属于( )
A.直线排列式
B.过渡式排列方式
C.螺旋式排列式
D.活动型排列式
16.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
A.共青团
B.教导处
C.总务处
D.班级
17.教育科学研究的起始环节是( )
A.选题
B.文献检索
C.调查研究
D.构思与设计
18.个性心理特征是在( )的基础上形成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19.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中,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是( )
A.有利于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B.有利于统一教学进度和要求
C.有利于系统传授知识
D.有利于因材施教
20.小学生因上课专心听讲受到老师表扬而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属于( )
A.经典性条件反射
B.操作性条件反射
C.联结反应
D.习惯反应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l0分,共30分)
21.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
22.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性原则?
23.简述班级授课制的改革趋势。
三、材料分析题(1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4.心理学家把一只小白鼠放在一个特制的箱子里,这个箱子被一个隔板分隔成两部分。当小白鼠熟悉了环境后,心理学家就会给出一个铃声作为信号,响铃之后,小白鼠所在一侧的箱底就会通电。小白鼠受到难受的电击,就会本能地逃窜,碰巧跃过隔板跳到箱子的另一侧就安全了。几次下来,小白鼠学会了铃声一响就赶紧跳到另一侧以躲避电击。可是研究者后来增加了隔板的高度,以致小白鼠无论如何努力都跳不过去。在尝试了多次失败之后,铃声再响起,小白鼠还跳吗?当然是不跳了,因为跳也是白跳。实验并没有到此为止,研究者后来又降低了隔板的高度,甚至比小白鼠第一次跳过的隔板还低,可是铃声响过,小白鼠仍然不跳!
(1)小白鼠为什么不跳了?
(2)你打算如何帮助小白鼠重新获得起跳的力量?
25.一位名叫欧谛德谟的青年,一心想当政治家,为帮助这位青年认清正义与非正义问题,苏格拉底和这位青年进行了下面的对话(以下是苏问,欧答):
问:虚伪应归于哪一类?
答:应归于非正义类。
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入哪一类?
答:非正义类。
问:如果一个惩罚那些极大地损害了其国家利益的敌人,并对他们加以奴役,能说是非正义吗?
答:不能。
问: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了敌人,这种行为该怎么看?
答:这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
苏格拉底:那好吧,我们就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假如一位所领导的军队已经丧失了士气,精神面临崩溃,他欺骗自己的士兵说援军马上就到,从而鼓舞士气取得胜利,这种行为该如何理解?
答:应算是正义的。
问:如果一个孩子有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不苦、很好吃,结果治好了病,这种行为该属于哪一类呢?
答:应属于正义类。
苏格拉底仍不肯罢休,又问:如果一个人发了疯,他的朋友怕他自杀,偷走了他的武器,这种偷窃行为是正义的吗?
答:是,他们也应属于这一类。
问:你不是认为朋友之间不能欺骗吗?
欧谛德谟:请允许我收回我刚才说过的话。
(1)材料中的对话运用了什么教学方法?体现了什么教学指导思想?
(2)结合材料,分析此方法的优缺点。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40分)
26.《矛与盾的集合》是三年级上册第七组的一篇阅读课文,请你认真阅读教材简析和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教材简析】本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与盾,在与朋友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如何发明坦克,并由此说明一个道理。选编此文,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一个道理;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矛与盾的集合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l916年,英国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一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问题】假如由你来执教这节课,将有哪些基本的课堂教学环节?请简明扼要地阐明你的教学设计。
下一页查看>>>教师资格2017小学教育知识练习题答案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