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说课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教案(一):cool edit录制编辑声音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中国地图社出版的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信息技术基础》选修模块二多媒体技术应用这个模块中的第三单元第一节《视听制作》的部分内容《音频素材的处理》。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能选择适当的工具对声音进行采集;能根据信息呈现需求,对声音进行适当的处理。
学习《视听制作》这一节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要学会音视频的合成技术,有效地利用视听作品表达思想。在前一个课时已经学习了视频素材的处理,本课时的音频素材处理的学习对后面要完成一个视听作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后面《视听作品的后期制作》这个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目标的确定要着眼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合作能力。根据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要求和本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声音的录制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硬件和软件。
B、掌握运用声音编辑工具CoolEdit进行声音的录入、保存与编辑,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多媒体技术打下基础。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启发学生思维和在学习中探索的意识。
B、集体参与,共同亲历信息技术过程以及技术操作实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学会欣赏和评价他人的作品。
B、正确与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形成积极主动学习和利用多媒体技术,参与多媒体作品创作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根据以下三个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材内容:教材中《音频素材的处理》这部分内容包含了录音的软硬件条件,cool edit的操作等内容。
2、教材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对声音进行恰当的处理,有效地表达主题。
3、学生情况:高一的时候虽然已学习过利用录音机来录音,但没有实际接触过cool edit。
根据以上三个方面,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声音的录制技巧与编辑,如:选取、删除、降噪、插入、合成等。
二、学情分析
对于学情分析,我从高中生的心理及逻辑思维特征和我校高中生的学识情况这两个方面来分析: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二的学生。高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们已经具有较强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日趋严密;随着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具有强烈的自主性。
我校的高二学生对于工具软件的使用并不觉得困难,而且经历较多的上机操作实践,的对于知识的自主掌握能力普遍比较好,在高一的时候还学习过利用“录音机”来录制声音,这些学生情况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说教法
我觉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我更注重更新教学观念及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重点、难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法
学习是有情境性的,在问题情境中学习更有利于学习者获得认识、掌握技能、
发展能力。在本节课上课之前,我就创设了一个学校广播站要招聘广播员的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兴趣,并产生创作欲望。
(二)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张教师将学习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我利用事先设计好的由易到难的问题解决任务来驱动学生去完成,去自主探究,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新课的内容,解决重点难点。
(三)提问引导法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通过“提出疑问”来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变学生“学会”为“会学”。
四、说学法
我所教的高二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有浓厚兴趣,学习态度认真,乐于参与到信息技术中来,根据学生情况,我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为指导他们更好地学好本节课的内容,采用如下方法:
(一)自主探究法:
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任务,通过对自学文件进行自主学习,再通过自己在计算机进行操作,体验成功和失败,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比如在录音时遇到声音录制不成功的情况,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从硬件及硬件连接和软件设置等方面来分析,查找原因,寻求解决方案。
(二)示范促进法
对于学习一般的学生,他们碰到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让自学得好的学生做示范操作,教师单纯的教变成学生间的学,并形成全体学生相互促进,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三)协助学习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鼓励优秀学生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过协助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学生思路,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媒体运用
计算机教育专家谭浩强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谁有'无机教学'法,我就会发现'无水游泳'法!",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离不开计算机,离不开软硬件的支撑。
本节课我运用到的媒体有: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学硬件与软件、课堂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进行教学,教师设计逐渐深入的任务,让学生来解决。在解决每个任务时,要求学生自学尝试操作,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不断解决重点和难点。
课前准备--结合校园生活创设情境
教师:(1)发布消息--学校广播站要招聘广播员,建议每位学生都去参与,要求每位应聘者要先准备1分钟左右的录音作品。
(2)布置课前任务--学生回去写录音作品的脚本即录音词。
学生:写录音词。
设计意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性。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欣赏作品
导入新课
(3分钟)
上课的时候播放一个课前就准备好的由广播站的学生所录制的一个录音作品。
引出问题:制作这样的作品有可能用到的技术有哪些?
导入课题:《利用cool edit录制和编辑声音》
A、对录音作品有个感性认识。
B、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
·
探究学习
·
欣赏评价
︵35分钟︶
设置任务 一
(8分)
任务一:利用cool edit录制声音。在这一环节,学生可以通过老师所提供的“cool edit的使用一”这个自学文件来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录制声音,并保存。
A、 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创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B、 在活动中初步亲历信息技术过程。
C、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欣赏与评价他人的作品的能力。
D、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
演示作品一
(4分)
在这个环节,教师不需要故意演示好的作品,可以随机演示,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这些作品存在什么问题?(如有空白片段、声音太小、噪音太大、等等,该怎么解决?)。
设置任务二
(5分)
任务二:利用cool edit编辑声音(包括对声音的选取、删除、降噪、调整音量大小等)。针对刚才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在这一环节,学生可以通过老师所提供的“cool edit的使用二”这个自学文件来针对自己作品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解决。
演示作品二
(4分)
在这个环节,教师随机演示学生修改后的作品,让学生进行前后对比,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这些作品还缺少什么?(缺少背景音乐、音效等)
设置任务三
(10分)
任务三:美化声音(插入与合成)。针对作品缺少背景音乐、音效等这个问题,学生完全通过自己对软件摸索寻求解决方法。请掌握得快的同学到讲台上演示给别的同学看。(对于背景音乐学生可以利用教师所提供的素材,也可以自己到网上下载)
演示作品三
(4分)
演示学生美化后的作品,让从中体验到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喜悦。
这一阶段的教师活动:这一阶段教师的活动:巡堂,关注学生实践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任务一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录制不成功的情况,那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软硬件的检查;可能会遇到作品保存格式是mp3或wav?教师可以建议学生保存为两种方式,并自己尝试比较这两种格式的区别。在任务三中,教师有提示学生背景音乐应该放在另一条音轨上,然后跟自己的录音进行合成保存等等,给学生予及时的指导与帮助。
教师鼓励优秀的学生主动帮助基础较差的同学,达到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目的;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处理不同的问题。如:有些问题是大部分同学都不知道怎么解决,那么教师可以在讲台上示范操作,而有些问题是只有个别同学不理解的,那么教师可以个别指导等。
课堂小结
(2分钟)
我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通过回顾,学生从中体验到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喜悦。并简单说说录音与编辑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及应该合理的选择录音工具。
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技术价值观,合理、科学的使用信息技术。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我在平时上课的时候所准备的一节。通过几个班的教学,我觉得教学效果还是令人比较满意的。整堂课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几乎全班同学都能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完成任务,师生间的互动也比较愉快,课堂气氛活跃。
还有极少数基础较差的同学未能按要求完成任务。对于这部分学生,应多给予个别指导,可以安排他们跟基础好的同学坐在一起,以便随时请教;还可利用课外时间让其自主上机操作练习。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教案(二):管理文件夹和文件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广东省教育厅编写的《电脑应用—WORD图文编辑》第三章《磁盘和文件管理》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了文件、文件夹等重要概念后编排的,是学生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一步,为学习后面的电脑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考虑到此节课的内容较多,我把这一节的内容分为两个课时上:第一课时讲选择文件和文件夹,选择某一类文件,新建文件夹,发送文件或文件夹,复制、移动文件或文件夹;第二课时讲删除文件或文件夹,重命名文件或文件夹,将文件或文件夹隐藏起来。现在我针对第一课时来说课。
(二)教学目标
目标的确定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管理信息的能力,根据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要求和本节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A、选择文件和文件夹
B、选择某一类文件
C、创建新文件夹
D、发送文件或文件夹
E、移动、复制文件或文件夹(2)能力目标:A、管理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技巧。
B、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
C、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A、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B、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认为选择文件(文件夹),选择某一类文件,创建新文件夹,发送文件(文件夹),移动、复制文件(文件夹)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根据平时的教学发现,学生对选择某一类文件比较难掌握,对剪切和复制比较容易混淆,所以我认为这两点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1、理论依据
我采用了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首先我创设了学习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阶段我是一个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学时,我注意观察学生,及时调控课堂气氛,使课堂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式
(1)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为此,我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强化“实践出真知”的科学思想。授课时我出示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任务,不强调达到目的的方式、方法,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灵感。
(2)分层教学:考虑到学生电脑水平的差异,我把学生分为两个层次:A层和B层,A层学生电脑水平较低,B层学生电脑水平较高,我要求A层的学生掌握用鼠标对文件(文件夹)进行操作,B层的学生不但会用鼠标而且会用键盘进行操作。
三、 说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引导学生按以下两种方式来完成任务:
1、自主探索。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
2、协作学习。学生按座位或通过计算机网络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略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教案(三):制作板报
1、学习的实践性。在学科中还没有哪个学科像信息技术一样将知识性和实践性结合得如此紧密。
2、应用的广泛性。其他学科和信息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3、内容的广阔性。计算机丰富的信息量是任何媒体都无法比拟的。所以我从知识、能力二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制作图文并茂的板报)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了在文章中插入图片,懂得调整图片的大小和位置,在文章中插入艺术字,调整艺术字的属性、学会设置图文混排的方式等,不需要再细细地讲解这些知识。但因为这节课溶入了美术、语文、计算机等学科的知识,知识面广而杂。因此,我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制作图文并茂的小板报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的认知目标。学生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较强,在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自主创新、自我设计板报的能力;让学生自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信息、传输信息、整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体会表现的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一节好的信息技术课,应体现科学性、艺术性、综合性的统一。因而,为了辅助教学,我的课件设计了这么几个版块:
学生已具有一定的windows的操作能力,他们也掌握一些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制作板报的小知识。但如何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设计布局合理、美观的板报,对于他们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这节课,我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采用了多种的教学方式。通过以下5个步骤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第一步:“情境引入,激发兴趣”。新课开始,我就展示形式各样、漂亮的板报。引导学生观察,以美激趣,唤起学生探究的意愿,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意性,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目标是前进的方向,看了精美的板报后,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我就顺势问:你想设计出这样的板报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设计出比他们更好的板报。于是,我出示本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把学习任务读一遍。这样,不仅让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也激发起学生的创作欲望,还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这个环节我大约用了4分钟。
在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我就设计了第二个环节“发现问题,各抒己见”,采用了“探究与引导相依”教学法,首先指导学生运用“发现问题,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我再次创设问题情境,出示作品,问学生“你觉得这个作品好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让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敢说、会说。营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唤起学生探究的意愿。这一版块,我大约用了 2 分钟。
学生初步感知板报设计的形式后,我设计了“自主探究,归纳要领”这环节。采用了“演绎与归纳相间”的教学法,这里有学生学过的旧知识,也有本课的新知识,新课内容有3个步骤,分别是“版面设计”、“报头制作”和“文章的编排”,学生可以按照顺序按步骤学习新课知识。学生可先复习旧知识,再学新知识。基础好的可直接学习新课的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我还提示学生,认真观察,想一想,发现了什么,找到了制作精美板报的哪些窍门?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接着,我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去操作、学习、思考、归纳,自己去探索、设计板报的基本方法。这环节我大约用了5分钟。
抓住学生具有模仿能力强、有强烈的创作、表现欲望的特点。我设计了“自由创作,合作探究”这个环节,采用了“模仿与创作相长”的教学法,大胆让学生使用“尝试学习法”和“人机交互,协作学习法”去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设计板报方法后,往往会因为资料太少,个人知识与能力有限,而难以入手。于是,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我设计了“素材库”(演示“素材库”的资料),这里包括有部分作品、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学生可以选择部分作品里的小板报进行修改完善,也可以自己创作一个新的小板报。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中,学生可以利用复制和粘贴的方法使用里面的素材,这些素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我还提供了一些网址供学生上网查询,下载自己所需要的素材)自己上网查询资料,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尝试实践,自己在实践中,在教训、经验中,不断总结,自己去寻找设计精美板报的方法,主动去获取所需知识。如果遇到难题可和同学一起探讨。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去设计板报。通过查询资料,合作学习解决问题,使自我学习、合作学习过程成为探索研究过程,实现学习主体学习过程的多边互动。在充满选择性和开放性的学习中凸显个性,提升个体生命力的催化剂,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这环节我用了23 分钟。
接着,我设计的环节是“多向互动,评析作品”这环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荐评,可以体现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性、全体性、激励性的原则,以评价促进学生的感觉敏锐、情感细腻、想象丰富特质的形成。为此,学生完成创作后,我首先出示评价标准(精心构思,布局合理,色彩协调,图文并茂。)教师就调出部分学生作品,通过网络传送到每一位学生的显示屏上,师生共同对作品给予评价、判断、纠正,使学生及时得到启发、帮助,获取学习成功的喜悦。这个环节我大约用了6 分钟。
板书应是文章结构的简缩,体现文章的重点内容,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板书设计
精心构思
制作小板报 布局合理
色彩协调
图文并茂
总之,本课的设计意图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信息资源,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建构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同时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张扬个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猜你感兴趣:
1.人教版初三信息技术说课稿
2.高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3.高中数学说课教案
4.高中数学说课教案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