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一):制度的发展历程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育都可归为前制度化教育,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则都归为非制度化教育。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1.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这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为制度化的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发展基础,并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练习题:
【单项选择题】“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稳定,有相对的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教育实体出现,教育初步定型”这些特征的出现标志学校教育制度进入( )。
A.前制度化教育阶段 B.制度化教育阶段
C.非制度话教育阶段 D.学校萌芽阶段
【答案】A。
2.制度化教育
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练习题:
【填空题】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____,也就是指________。
【答案】正规教育 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3.非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每一个人应该能够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他的道路。
练习题:
【单项选择题】“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一种( )思潮的体现。
A.制度化教育
B.非制度化教育
C.形式化教育
D.非形式化教育
【答案】B。
【单项选择题】关于非制度化教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
B.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限与学校的围墙之内”
C.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D.相对于制度化教育,它改变的是教育形式和教育理念
E.提倡构建学习化社会
【答案】BDE。解析: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针对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每一个人应该能够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他的道路。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二):小学教育的地位
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
(一)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要提高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必须从小学教育做起。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具体表现为:
1.小学教育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公民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亿万劳动者的素质和各级各类人才的质量,关系到社会全面进步的程度和我国的国际声誉及形象。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将有利于从根本上杜绝新文盲的产生,直至最终消灭文盲,从而保证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目标的实现。
2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阶段,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从个人来讲,完好的小学教育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为其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条件。从一个国家来看,只有小学教育普及和提高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才能逐级普及和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教育具有为高一级学校打基础、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打基础的性质。总之,小学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
从人生发展历程来看.小学教育具有启蒙作用。小学教育是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开端。在这个阶段.儿童将发生三个方面的具有人生启蒙意义的转化:一是由随意游戏活动向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转化:二是由个体和松散的群体活动向有组织、有规律的集体活动转化;三是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转化。这些转化可以使儿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展认识范围,从而对于促进全面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由此可见,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知识能力的发展和身体素质的增强,都将在小学教育阶段正式起步。小学教育在学生的身体素质、学习知识和思想品德方面都具有启蒙的作用。
练习题
【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88年
答案:B。
【单选题】小学教育也称( )
A.幼儿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答案:B。
【填空题】从人生发展历程来看.小学教育具有_______作用。
答案:启蒙。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三):课程改革目标
(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总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追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具体目标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倡导建构的学习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练习题
简答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猜你感兴趣:
1.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及答案
2.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卷及答案
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课程概述
4.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