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中考 > 中考语文 > 基础知识 >

中考语文曹刿论战考点复习指导

时间: 焯杰2 基础知识

  3.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理解性默写

  1. 故事发生的背景: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2. 鲁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3. 鲁军追击齐军的时机: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 “忠之属也”具体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 概括地交代了作战地点和曹刿随庄公直接参战的句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6. 曹刿求见庄公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8.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9. 指出士卒的勇气在战斗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的句子:夫战,勇气也。

  10. 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取信于民。

  说明鲁庄公取信于民的一件事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 文中叙述了利于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12. 文中还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

  13. 从鲁庄公的三次答话中可以看出,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 文中表现曹刿积极的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

  15. 本文的线索:远谋。

  三、简答题

  1. 概括全文的主旨。

  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2. 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写战前。记叙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第二段——写战中。记叙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

  第三段——写战后。记叙庄公问、曹刿答,从而揭示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

  3. 概括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曹刿——有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敢于负责的态度,沉着果断,有高超的战略思想、卓越的军事才能的爱国的平民军事家。

  鲁庄公——平庸的国君,但不是昏君。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急躁、轻率;他敢于并善于纳谏,知人善任,用人不疑,是一个较为开明的国君。

  4. 出自本文的成语:一鼓作气、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5. 本文的对比手法是怎样运用的?好处是什么?

  本文将曹刿与鲁庄公进行对比,这样可以突出曹刿有高超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6. 曹刿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忠于职守是当今社会每位公民必备的素质,我们都要做到忠于职守。

  7.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 注重战前的准备,强调的是取信于民。充分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战略思想。

  ② 战中采用了“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术,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③ 战后通过他的论述,既交代了他指挥若定、判断正确的原因,又进一步表现了他的“远谋”。

  8. 文章在材料取舍上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是以曹刿为中心,详细地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面对双方对峙交锋是略写,这样安排有力地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9. 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① 有功劳——鲁庄公知人善任,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做出正确的决策,所以他有一定的功劳。

  ② 没有功劳——他是一位平庸鄙陋的君主,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神灵上,可见他政治上无能;作战中他急切求战,说明他军事上无知,所以他没有功劳。

  10. 列举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马陵之战等。

  以上就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考语文曹刿论战考点复习指导,供大家参考学习!

64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