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考古诗鉴赏专练题附答案
安徽中考古诗鉴赏专练题(一)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②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注 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的词人。南宋灭亡后,曾参加抗元斗争,晚年隐居故乡山中。②辇下:京师。③海上:汉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8.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9.此词在写法上采用了哪些手法(至少答出两种)?并对这些手法作简要分析。(5分)
答
安徽中考古诗鉴赏专练题答案
8、(6分)“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在,表现亡国之痛。
“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报国无门的遗憾。
“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之典,表明自己守节不移的志向。(答对两点6分,答的不全酌情扣分。)
9、(5分) (1)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城”之“愁”。
视觉方面:“铁马蒙毡”,整个临安城已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银花洒泪”,花灯流泪,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气氛。听觉方面: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演出的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
(2)“银花洒泪,春入愁城”:拟人。以花灯流泪,春天进到哀愁的城中,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气氛。
(3)“高台月明,辇下风光”:虚写。即想象的、回忆中的故国之景。故都往日的景色,而今在哪里?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4)“海上心情”:借用典故。借苏武牧羊矢志之典,表明自己守节不移的志向。
(5)景以引情,情以衬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抒发对故国的怀念,满腔的爱国之情何处抒发。
安徽中考古诗鉴赏专练题(二)
鹧鸪天 惜别
严仁
一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柂①转牙樯。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①捩柂:转动船舵。
21.从字数看,《鹧鸪天》属于 。这两首词都主要用了 意象,抒写惜别之情。(2分)
22.这两首词都写到送别引起的“恨”。请比较分析“恨”的差异。(5分)
安徽中考古诗鉴赏专练题答案
21.小令 流水或者江水
22.严词主要抒写离别之恨。一曲哀弦,愁肠欲断。扬帆转舵,蒲帆如心情般沉重。离别在即,爱人伫立楼头,泪眼相送,碧草黄柳更反衬离别的忧伤,离愁别恨恰似流水般绵长。(2分)辛词名为送人而作,虽有离别之恨,但更多的是身世浮沉、世道艰难之恨。“功名馀事且加餐”是诗人壮志难酬的激愤之辞。“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既写行人前路茫茫,亦含小人当道蒙蔽世人之意。“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用反问句表达“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之事”这层意思。“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含蓄表达“人世险恶、世道艰难更胜离别之恨、行旅之悲”这层意思。
安徽中考古诗鉴赏专练题附答案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