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注释
[1]凉州词:唐代乐府《凉州曲》的唱词。一题作《出塞》。
[2]一片:唐诗习用语词,常与“孤”连文。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多一层“单薄”之义。
[3]仞:古时的八尺或七尺为一仞。一尺约合23厘米。
[4]羌笛:古代管乐器。因出于羌中,故名。羌:古时西北地区部族名。
[5]杨柳: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古人常吹此曲,以喻离别时的哀怨与忧伤。
[6]玉门关:关名。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唐代亦为边关要塞。故址在今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翻译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
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
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赏析
这是盛唐时期一首非常经典的边塞诗,当时就广为流传,至今盛传不衰。
在著名的《唐诗三百首》中,被作为压卷的七绝。
凉州词:原是古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的歌曲,唐代诗人多用此调作歌词,以描写西北的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这首诗,就是描写边塞苍凉雄浑景象的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诗人一开始就由近及远,溯流而上,极目远眺滚滚而来的黄河。波涛汹涌的黄河,在诗人的眼中,宛如一条飘逸的锦带,曲折蜿蜒,一直延伸到天际的云端。大诗人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将进酒》)的诗句,也是极目远眺黄河源,但李白主要是顺着河水由远而近,渲染的是黄河之水汹涌澎湃、“奔腾到海不复回”的一泻千里的气势,正如王之涣在上首诗中的“黄河入海流”。王之涣在这里却是逆流而上,凸显了万里黄河的源远流长,展示了边塞大漠的苍茫与壮阔,一种静穆宏远的意境,一下子把读者带入大漠荒原中。就在“黄河远上白云间”苍茫的天宇和萧瑟的大漠中,“一片孤城万仞山”,“一片”即一座,“孤城”指的就是“玉门关”。一座孤零零的城堡关隘,雄浑,孤独,苍凉,边塞的风光尽现眼前。而“孤城”,在古典诗词中,就是离愁别怨的象征,给人心灵上以强烈的震撼。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古典诗词中,柳经常与离别相关联,“柳”与“留”谐音,暗含留连之意。北朝乐府有《折杨柳枝》曲:“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诗人常把折柳、吹笛与怨别联系起来。
唐代,在都城长安送客多到灞桥,折柳赠别更成为一种风俗。被誉为“百代词之祖”的李白《忆秦娥》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诗《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以及王之涣另一首诗《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由这些可知,不仅在诗歌里,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杨柳”、“笛声”已成为离情别绪的象征。“玉门关”,又名小方盘城,不在今天的玉门市,而在敦煌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相传和田玉就经这里输入中原,故名“玉门关”。这里是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来往过乘及邮驿之路。北望长城,犹如龙游瀚海;俯视关外,大地苍茫,人迹罕至。
“玉门关”作为乡思闺怨的代名词,可追溯到汉代,《后汉书·班超传》有班超疏:“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唐人边塞诗中的“玉门关”,其义多从此出。如唐初骆宾王诗《在军中赠先还知己》:“蓬转俱行役,瓜时独未还。魂迷金阙路,望断玉门关。”从高山大川、白云孤城的大漠风光,诗人笔锋一转,幽怨而婉绵的笛声随之响起,“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伴着耳畔《折杨柳》的如泣如诉的怨曲,折柳寄情已令人心碎,而在这“一片孤城”、荒原大漠中的“玉门关”,因为“春风不度”,草木难生,想折根柳枝以寄托离情也无柳可折,连凄婉的笛声都在哀怨杨柳,更使人唏嘘不已,愁肠百结。常年在这里守戍边防的将士离家万里,难以还乡,其思乡念亲的别愁离怨,可想而知是何等的强烈。但诗人在这里以边关将士的口吻,自我调解地用“何须怨”,委婉、含蓄、意味深长,蕴藉地表达了驻守将士虽孤苦寂寞,乡愁难禁,却深知卫国戍边的责任重大。整首诗萧瑟而不凄凉,慷慨悲壮而不悲切愁惨,催人奋发而不衰废颓唐。
诗人饱含着热泪,写下这动人的诗句,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无限同情和无比崇敬,表现出诗人及边关广大将士的广阔胸襟和泱泱大国的盛唐气象。
千年的诗坛,有一段“旗亭佳话”:一天,王之涣与高适、岑参、王昌龄一行四人到一旗亭(普通的小酒店)饮酒,恰遇伶人(男女歌者)唱曲宴乐,四人约定,以歌者唱自己诗的多少来判定各人诗的优劣。唱着唱着,其余三人的诗,歌者皆已唱,独独没人唱王之涣的,正在大家哂笑王之涣时,轮到歌者中最美的女子歌唱,一发声即唱“黄河远上白云间……”,四人相视大笑。歌手们得知这四人正是四大诗翁,便一同欢聚,尽兴而归,在诗坛传为千古美谈。这故事虽然未必完全真实,但王之涣的《凉州词》在当时就备受欢迎却是事实。之所以如此,不仅因为这首诗中集中了边塞诗最常见的“杨柳”、“笛声”、“玉门关”这些典型意象,使征夫思妇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格外强烈、鲜明、极富感染力,而且整首诗就像一部边塞风光的纪录片:先是一个远景———“远上白云间”的“黄河”,接着是一个广阔的画面———“万仞山”中的“一片孤城”,随着悠扬哀婉的笛声,景象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最后是一个大大的特写———“春风不度”的“玉门关”。因此,这首诗作为《唐诗三百首》压卷的七绝,并非偶然。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猜你感兴趣:
1.凉州词的意思是什么
2.王之涣《凉州词》原文和鉴赏
3.励志的七绝古诗精选
4.王之涣的《凉州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