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中考 > 中考语文 > 基础知识 >

早发白帝城古诗翻译与鉴赏

时间: 思晴2 基础知识
▼▼目录▼▼
《早发白帝城》原文
《早发白帝城》注释
《早发白帝城》翻译
《早发白帝城》背景
《早发白帝城》赏析
《早发白帝城》分析
《早发白帝城》作者简介
文言文高效实用的学习方法
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如何学好文言文

《早发白帝城》原文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返回目录

《早发白帝城》注释

[1]题一作《下江陵》。白帝城:在奉节(今属重庆)临江的白帝山上,扼瞿塘峡西口的长江北岸,相传为西汉末年自称白帝的公孙述所建。三国时期,蜀先主刘备举兵伐吴,兵败退守白帝城,临终时在此托孤于诸葛亮。山下就是三峡上游入口处举世闻名的夔门。现三峡大坝建成后景色已不同既往。

[2]彩云间:形容山城高峻,如在云间。

[3]江陵:在今湖北境内,地处长江中游,古时相传距白帝城一千二百里(《水经注·江水注》)。镇巴蜀之险,据江湖之会,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古城。

[4]啼不住:指猿声未止而舟已疾下。

返回目录

《早发白帝城》翻译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返回目录

《早发白帝城》背景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赶赴被贬谪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此诗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下江陵》。

前人曾认为这首诗是李白青年出蜀时所作。然而根据“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意,李白曾从江陵上三峡,因此,这首诗应当是他返还时所作。

返回目录

《早发白帝城》赏析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看这首诗的气势的豪爽,笔姿的骏利,还不能完备地理解全诗。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来作韵脚,使全诗显得格外悠扬、轻快,回味悠长。

返回目录

《早发白帝城》分析

中国山水之壮美,长江三峡为最。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为著名的长江天险。西起奉节(今属重庆)白帝城,东连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约两百公里。瞿塘峡雄奇险峻,磅礴壮观;巫峡邃峻峭跋,奇秀多姿;西陵峡滩多水急,风光绮丽。江水蜿蜒逶迤,穿峡而出,一泻千里,“山水之美,古来共谈”。古往今来,描绘长江三峡风光之绝胜的诗歌数不胜数,然而吟咏三峡的所有诗作中,没有比《早发白帝城》写得更轻松的了。全诗给人一种清灵飘逸、空灵飞动之感。明·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此诗是“惊风雨而泣鬼神”,清·沈徳潜在《唐诗别裁集》中称赞它为“写出瞬息千里,若有神助”。是众口_誉的千古绝唱,被誉为“古今七绝第一”。

李白胸怀天下,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尽管崇尚道教,道家思想是他的思想基础;但儒家“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则是他终生的夙愿。从历经“翰林供奉”、曾备受恩宠,到理想幻灭而被皇帝“赐金还乡”,使他远离了朝廷。但在天宝末年的《远别离》中李白还写道:“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对朝廷失计、逆臣坐大表达了无限的担忧。世态正如李白所言,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迅速从鼎盛跌入衰落,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天宝十五年,玄宗皇帝下诸王分镇诏,永王李璘领四道节度使率兵东下,路经浔阳时,令韦子春三上庐山礼聘李白入幕。李白于诗中兴奋地说“更喜贤王远道来”(《永王东巡歌》),表示“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可惜李白的这一美梦,不到几个月就灰飞烟灭。由于你死我活的皇位之争,这位远道而来的永王与当今皇上肃宗引起尖锐的冲突,肃宗命高适等人前来围剿,永王军队溃散,李白亡走彭泽。“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李白不仅理想彻底破灭,而且被拖入“从逆”的陷阱,被肃宗视为犯有“附逆”的死罪。据说是由于肃宗身边战功显赫郭子仪等人的相救,减刑被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那个当时在成语“夜郎自大”中异常僻远的地方。

如果说上次玄宗皇帝的“赐金还乡”是理想的破灭,尚可保留自由的人生与人格的尊严而浪游四海,此次被肃宗皇帝因“犯死罪”宽刑“长流夜郎”,应该是诗人人生的最低谷。在流放途中取道三峡时写下了《上三峡》一诗: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巫山险峻,遮天蔽日;巴水迁曲,舟行迟迟;三朝三暮未过黄牛峡,令人愁白了头。流放者唯觉时光难度、逆境难熬,表达了诗人的满腔的悲愁愤懑。

然而峰回路转,雨过天晴,真正是喜从天降。乾元二年(759)春就在诗人艰难地穿过三峡到达白帝城时,忽闻赦书。诗人喜出望外,旋即放舟回返,东下江陵,写下了这首绝世名篇,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当时异常喜悦畅快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起句句首就点题“朝辞白帝”。而“彩云间”,不仅浓墨重彩地形象描绘白帝城高入云霄的地势和阳光初灿的晨景,且由于白帝城的地势之高,其巨大的落差为后面一日千里的轻舟迅行蓄足了巨大的能量,更显现了诗人此时心情亮丽的色彩,为全诗渲染了开朗欢快的气氛。

“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来形容航时之短和航行之快。日行千里,在今天的我们已很不以为然了,飞机可使我们日行万里,而高速列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使我们上千公里朝发夕至,偌大的地球已经变成小小的地球村了。但是在没有机动交通工具的古代,日行千里往往只存在于神话故事中,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想象的。不过,诗人在这里也不是仅仅依据畅快的心情的凭空臆说,而是有其道理的。船之所以能这样疾速,与白帝城及长江三峡的地势有关。白帝城面临大江,地势高峻,山下就是三峡入口处———举世闻名的夔门。著名的白甲、赤盐两山对峙大江南北,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两岸峭壁千仞,宛若刀削,昂视碧空,云天一线,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夜入瞿塘峡》诗中惊叹道:“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由此纳长江上游之水于一门而入峡,峡中水深流急,江面最窄处不足五十米,波涛汹涌、奔腾呼啸,令人惊心动魄。由于白帝城地势很高,巨大的落差使水流非常湍急,加之峡谷窄逼,水流奔腾澎湃一泻千里,船从白帝城顺流而下直奔江陵,朝发而夕至是完全可能的。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写道:“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当然,船随人意,疾速行驶,充分地反映了此时诗人突然获赦的轻快心情。诗人的家乡并不在江陵,但诗人特意用了一个“还”字,亲切得俨如返乡回家,足见诗人此时的心情之暖。

接着,诗人以沿途耳中所闻和目中所见来进一步烘染舟行之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历代描绘长江三峡的诗歌中,有一个非常奇特而有趣的现象,就是诗人几乎都要写猿猴及猿猴凄苦清婉的啼鸣之声。古人游三峡,似乎总是在不绝于耳的猿声中连同心情一起随舟浮沉的。写猿声,抒发一种“悲”、“愁”的感觉,将“猿声”作为一个象征愁情愁绪的意象。如“忆子啼猿绕树哀”、“泪尽寒猿日夕哀”、“巴人泪应猿声落”、“日落瞿塘上,猿啼两岸空”、“荆门滩急水潺潺,两岸猿啼咽满山”等等,举不胜举。李白曾三经三峡,也多次写过如“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等等。而这里诗人写的猿声更不同既往了,“两岸猿声啼不住”,“啼不住”即浑然一片的“不住啼”。

这是由于诗人身在顺流直下的轻舟之上,快如离弦之箭,这座山的猿声与那座山的猿声此起彼未落,而船行如飞听起来已分辨不出犹如浑然一片即“啼不住”了。学人桂馥在读此诗时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猿声未歇,万山已过,万千山峰犹如今天的电影的快速镜头在诗人眼前扑扑闪过。这是诗人此时感受的猿声山影,以烘托船行的快疾如飞。而全诗之妙,更在这个“轻”字———舟轻、身轻、心轻,关键是心轻。“一日千里”是客观的描述,更是诗人的心里感受。轻快之感全因身心的轻快而生,以轻快的身心,必然写出轻快之景,诗人的情感情绪完全融化在景物景象的描写之中。“万重山”一过,轻舟便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又重履康庄的欣快,此时已表露无遗。正如当代著名学者吴小如先生在评论时所说:“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船轻心轻,令人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千百年来,人们十分喜爱这首洋溢着欢欣与轻快的诗,全诗字里行间诗人那雄峻迅疾的豪情和空灵飞动的笔意,给人们无限的美感和快意。诗人那经过艰难岁月又突然迸发的一泻千里的激情,在激励着后人;那历经痛苦磨难仍乐观豁达的一往无前的精神,在感染着后世。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今天的人们常常引用,以形容历经艰难而步入顺境的欢快心情。

返回目录

《早发白帝城》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静宁西南),后先人于隋末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他即出生于此。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25岁离家,各地漫游。唐玄宗天宝年初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安史之乱,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后因永王李璘兵败受牵连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病卒于当涂(今安徽当涂)。诗与杜甫齐名,合称“李杜”。

返回目录

文言文高效实用的学习方法

第一步:不求甚解识大意。当拿到一篇文言文时,我们要先粗读一遍,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遇到不会的字词跳过去,直接阅读下文。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能够培养学生对于一篇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二是当遇到不会时,学生会纠结在那里,失去了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那么,当我们大致读懂了一篇文言文之后还是不能完全地理解文言文的深意,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第二步。

第二步:咬文嚼字解字词。第一遍粗读之后,不会的字词就像是平坦路上的小石子一样,把我们的双脚咯的生疼,在这一步中,我们要扫除这些限制我们的障碍,彻底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在这一步中,学生要结合书下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并积累这些字词,为以后的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步:深入思考求真意。我们阅读文言文是为了读懂它,并且明确它告诉我们的关于人生的道理。我们古代的祖先是非常具有智慧的,这种智慧往往通过文言文和汉字传递给我们,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掌握古人的智慧,把它应用到作文或是生活中去。

返回目录

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一、划分句子节奏

技巧一: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技巧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技巧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技巧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

古汉语中,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技巧五:借助名词(代词)断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我”(吾、予、余、我),“你”(尔、汝、女、公、卿、若、君、而、乃、子),“他”(之、彼、其、此)。

技巧六:利用对称句式断句

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等特点。

二、实词解释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如上面一题中“申子尝请仕其从兄”的“尝”,如果能联想到《岳阳楼记》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尝”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尝”的意思为“曾经”。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上面二题中“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的“闻”,结合语境可知“闻”应为“听说,知道”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如上面二题中“以供岁赋”的“赋”的意义推断,大家可以把“赋”组成几个词语,从中做选择:赋税、诗词歌赋、天赋……通过筛选,不难找到“赋税”这个意思。

技巧四:古今对照法

即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古今不同,需要特别注意其不同之处。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汉语中可能是两个词。如“地方”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地”是“土地”之意,“方”是“方圆”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地方”是一个词,表“处所”等。

技巧五: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上面一题中“申子有怨色”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理解为“脸色”。

返回目录

如何学好文言文

首先把课内的课文弄清弄懂,在学习课内文言文中最基本的是课下的注释还有通篇解释时不懂的字词意思或者语法,做到最起码能够把整篇文章完整的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大家能懂得意思。

其次,在初学文言文阶段,文言文对我们而言如同一门外语,我们不了解的很多,这时需要我们要有一种较真的精神,具体到每一个字都弄明白它的意思或者作用。

另外,多读课文。“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起初不明白的,多读几遍意思慢慢就明白了,在读的时候注意怎么断句,培养自己的语感。在判断如何断句的时候,它的意思大概就浮现眼前了。

课内文言文要做到熟练,对文中的字、词、语法、作用做到印象深刻,自己课下做好总结,即同一个词它的作用遇到过多少个,分别是什么,根据课文记住例子。

返回目录

96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