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中考 > 中考语文 > 基础知识 >

山行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时间: 思晴2 基础知识

  《山行》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远上:登上远处的。

  3、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4、石径:石子的小路。

  5、斜:此字读xiá ,为倾斜的意思。

  6、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7、车:轿子。

  8、坐:因为。

  9、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10、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1、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翻译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山行》赏析

  【赏析一】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

  【赏析二】

  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诗歌的顶峰,诗人辈出,诗作如林,各种艺术风格和流派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即便在绮靡华丽、颓废感伤的晚唐诗坛,依然有被誉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异军突起,形成唐代诗歌初、盛、中、晚交相辉映的辉煌。

  杜牧的诗歌,思维敏捷,情怀旷达,内容宽泛,风格俊逸。他的咏史诗锋芒毕露,锐气逼人,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讽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奢靡;忧国伤时、感怀身世的诗,虽深于感慨,依然是悲伤而不消沉、抑郁而不颓废,执著于自己的理想,如“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将赴吴兴登乐游原》);而一些写景抒情诗,更是气韵清拔,格调高峻。《山行》,就是杜牧的一首写晚秋景色的诗,把峻岭秋色写得绚烂明丽,读之让人朗爽向上,是千百年来人们最爱传诵的一首秋景颂。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着重写山路。“寒”字,与后面的“霜”字相呼应,是深秋的节令描述,通读全诗可知,尽管已是寒气逼人的深秋时节,却丝毫没有心理上的寒意,反而是恰恰相反。而“远”与“斜”都是描写山路,“远”是形容山路的绵延悠长,而“斜”则与“上”相互补充,指山路的弯曲蜿蜒。深秋的山里,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一直伸向大山深处。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更写人家。随着诗人的目光,顺着的山路,远望那白云缭绕的山顶,依稀可以看见几处石墙石屋,即“人家”。诗人欣赏的目光,越过曲曲折折的山路,透过迷漫山间的云雾,望到了山顶的“人家”。中唐诗人刘禹锡有诗“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竹枝词》),写的是巴东的春景,是一个热气腾腾的景象。这里杜牧描述的是深秋的山景,宁静而悠远。但有趣的是:他们的注意力的归着点都是“人家”,从而使大自然秀美迷人的景色中充满了勃勃生机。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蜿蜒盘曲的林间山径,白云缥纱的山顶人家,高远、澄净的秋色已经令人沉醉,但使诗人痴迷的不是这些,而是就在眼前的一片深秋经霜的枫林。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满山的红叶,艳比焰火,灿若彩霞;与晚霞交相辉映,比那江南二月绽放的鲜花还要火红热烈,还要艳丽灿烂。激动不已的诗人忍不住停下来不再前行,尽情地饱览、享受这摄魂夺魄的枫林风光,抑制不住地高唱出:“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高潮,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倾心尽力的所在。这斗霜傲雪、红若丹霞的枫叶,使诗人感受到一种顽强的生命力,感受到一种热烈、灿烂、昂扬、奋发的壮美与生机。这是深秋美景的热情颂歌,也是诗人品格的含蓄写照。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正如宋代大诗人苏轼所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但秋风萧瑟,万花凋零,万木萧疏,总使人容易感叹忧伤。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战国楚·宋玉《九辩》),“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八声甘州》),“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元·白朴《天净沙·秋》),无数文人墨客写下了无数伤秋的篇章。但杜牧一扫萎靡之气,把晚秋写得生意盎然,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英爽俊逸的气概。这让我们想起伟人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前一首表现青年毛泽东的凌云壮志,后一首抒发领袖毛泽东冲天的战斗豪情和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读之使人心潮激盈,令人肃然起敬。毛泽东是否也从“霜叶红于二月花”中获取了灵感和启迪?

  杜牧不仅是诗人,而且是军事家。他自幼熟读兵书,曾详解《孙子兵法》,胸怀经国大志。这也陶冶了他倜傥的气质和个性,形成他清新俊逸的独特诗风。

  再看他另一首深秋的赞歌《长安秋望》: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诗人登高纵览深秋的长安,天空澄净如镜一尘不染,远望中峻拔入云的终南山,似乎在与高远无际的秋天一赛高低,一决雌雄。综合、抽象的秋色与巍峨、有形的南山互为映衬,意境高远,气象万千。这首《山行》,诗人把峻冷的秋山写得绚丽多姿,明朗璀璨。由红艳的枫林联想到绽放的“二月花”,再用“红于”加以类比和盛赞,浓郁中见清新,艳丽中见刚劲,形象中见精神,不仅表现出枫叶傲霜斗雪的特质,同时也闪烁着诗人飘逸豪爽的个性光辉。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艳若丹霞、锦绣满山的红叶,陶然而醉、飒爽伫伫的诗人……这是一首无与伦比的“秋色颂”,一篇“生命的礼赞”,一曲不屈精神的纵情高歌。“霜叶红于二月花”,“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山行》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学者。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以七言绝句著称,境界特别宽广,寓有深沉的历史感。如《赤壁》、《题乌江亭》、《过华清宫》、《泊秦淮》、《清明》、《江南春绝句》、《山行》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名篇。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全唐诗》收其诗八卷。


猜你感兴趣:

1.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翻译

2.中国古诗句名言及翻译

3.八年级上语文课后古诗译文

4.《山行》教学反思

97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