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中考 > 中考语文 > 基础知识 >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原文及翻译赏析

时间: 思晴2 基础知识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原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题解

  本诗于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在汴京作,是为僧惠崇所画的一幅戏鸭图而题。苏轼评论王维时曾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题蓝田烟雨图》)这评语也正可用于苏轼自己的诗画,他也是一位将诗情和画意结合得很好的人,这首诗文字本身就像是一幅生动的、有声有色的春江图,诗中所写的竹外桃花、春江浮鸭、蒌蒿芦芽、欲上的河豚,无不充满生命的喜悦,无不充满诗人对早春美好风光的礼赞。“春江水暖鸭先知”句,既点明画题,兴象又极为深妙,令人叫绝。这是一首脍炙人口、传诵久远的名作。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注释

  ①惠崇:淮南人,一作建阳人,宋初九诗僧之一,能诗善画。《图绘宝鉴》说他“工画鹅、鸭、鹭鸶”。《图画见闻志》说他:“尤工小景,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王安石《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推尊道:“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晚景,一本作“晓景”。古诗百科

  ②蒌(lóu)蒿句:王士祯《居易录》卷十三:“《尔雅》:购,蔏蒌。郭璞注:蔏蒌,蒌蒿也,生下田,初出可啖,江东用羹鱼。故坡诗云:‘蒌蒿满地……河豚欲上时。’七字非泛咏景物,可见坡诗无一字无来历也。”蒌蒿,水草名,也称蔏蒌,白蒿。

  ③河豚(tún):鱼名,古谓之鲀,又名鲐、鲑。亦称河 。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翻译

  【译文一】

  竹林外刚开了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温暖小鸭最先感知。遍地长满蒌蒿芦芽还短,正是河豚将要游上来时。

  【译文二】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赏析

  一首好的题画诗,既要点明画面,使人如见其画,又要跳出画面,使人画外见意,从而既再现了画境。又扩展和深化了画境。

  惠崇是能诗善画的僧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称其“工画鹅、雁、鹭鹚,尤工小景,善为寒汀远诸,萧洒虚旷之象”。这首诗所题的惠崇画,是一幅以早春景物为背景的春江鸭戏图。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嫩芽的芦苇。这些都是画中所有。分别来看,第一句写的是地面景;第二句写的是江上景;第三句写的是岸边景。从这三句诗,大致可以想见这幅画的取景和布局。本诗来自古诗百科:http://www.gushibaike.cn

  欣赏一幅画,如果只局限在目所能见的范围之内,那么,画笔所描摹、画面所展示的只是景物的色彩、形态,住置、数量、体积。就惠崇的这幅画而言,只画出了桃花之盛开、春江之溶漾、桃枝之在竹外、鸭群之在水上、蒌蒿之密、芦芽之短,这是画家在自然界所能见到的,也是欣赏画的人在画幅上所能见到的。但是,苏轼的这首题画诗,却还写了要凭触觉才能感到的水之“暖”、要用思维才能想出的鸭之“知”、要靠经验和判断才能预言的河豚之“欲上”:这些,无论在自然界或画幅上,都不是目所能见,是通过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得之于视觉之外、得之于画面之外的。而这首诗的高妙处,正在于以这些想象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不复是无机的组合、静止的罗列。这生机和情趣,可以是画幅本身所蕴含而由诗人的灵心慧眼发掘出来的,也可以是画幅所无而由诗人赏画时外加上去的。这也就是谭献在《复堂词录叙》中所说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读者用心之所以然,不应是漫无依据的胡思乱想。其想象的契机、联想的线索,应当是有端倪可寻的。诗人在欣赏惠崇这幅画时之所以产生“水暖鸭先知”的想象,是因为画面本来有水有鸭,更从桃花开、蒌芦生所显示的季节而想到江水的温度和鸭子的感知。至于诗人写“河豚欲上”,可能是因画面景物,而想起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诗的前四句“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更可能是从河豚食蒿、芦芽肥、初生的蒿、芦又可用以喂鱼而生发的联想。可以与这首诗参读的有作者的一首《寒芦港》诗:“溶溶晴港漾春晖,芦笋生时柳絮飞。还有江南风物否?桃花流水鮆鱼肥。”两诗所写景物、季节及其思路,都很相似。

  题画诗是题在画上的,应当做到诗与画两相映发,成为珠联璧合的整体;同时,作为一篇文学作品,它又应当离开了画仍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尽管后人早已看不到惠崇的这幅画了,而苏轼的这首诗却依然是众口传诵的名篇。这首诗所再现的景物美、所创造的意境美及诗人所表露的对大自然、对生活的兴会,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子。少年时即“奋历有当世志”(《宋史》本传)。十余岁,博通经史。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为主考官欧阳修所赏识、推奖。六年,召试秘阁,复殿试,入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除直史馆。次年,父洵逝,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服除还朝。因不赞成王安石新法的激烈主张,自感在朝处境艰危,请求外放,先后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移知湖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其诗句,四次上章弹劾,诬苏轼“谤讪朝廷”,被捕入御史台狱,这便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反对尽废新法,被“旧党”人物目为“安石第二”,又因与洛党程颐等发生矛盾,再度请求外任,历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哲宗亲政,新党掌权,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四年,再贬儋州(今海南)。徽宗即位(公元1100年),遇赦,提举玉局观。次年,卒于常州,谥文忠。苏轼一生立朝刚正不阿,以国家天下为重,于新旧两党皆无所依违,且“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陆游语)。

  在地方官任上,多有德政,受到百姓深深爱戴。他思想博杂,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特点圆通灵活地加以运用。既积极从政,始终关心国事,又能超脱于个人的沉浮、得失之外,历尽磨难而不改其乐观精神与旺盛的创作生命。

  苏轼是北宋文坛领袖人物,建树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又是其中最重要韩、柳、欧、苏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有宋一代诗歌新貌。其诗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政治诗、抒情写景诗、咏物诗、哲理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叶燮《原诗》)。

  赵翼赞其“天生健笔一支,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达之情,继李、杜后为一大家”(《瓯北诗话》)。创作个性极其鲜明。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于传统的婉丽风格外,开创豪放清雄一派,有极高的造诣,为后世所宗。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绘画是以文同为首的“文湖州竹派”的重要画家。苏轼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中国文艺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他是北宋文化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东坡易传》《东坡书传》等。


猜你感兴趣:

1.节南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2.那原文翻译及赏析

3.敝笱原文翻译及赏析

4.立春偶成诗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5.陈太丘与友期原文翻译及赏析

6.长发原文翻译及赏析

7.月下独酌原文翻译及赏析

8.相思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97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