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中考 > 中考语文 > 基础知识 >

别老母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时间: 思晴2 基础知识

  《别老母》古诗原文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别老母》古诗注释

  1、搴帏:撩起床帐。河梁去:指远游他乡。

  2、河梁,本义桥梁。托名李陵诗有“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句,故“河梁”即含有送别远行之意。

  3、柴门:木柴做的门,形容简陋。

  《别老母》古诗翻译

  掀开帐子告别母亲离亲人而去,满怀忧愁地看着母亲满头的自发和泪已流干的双眼。老母悲悲切切、孤孤单单地在风雪交加的夜里独处在冷落的柴门里 ,在这种境遇里可真是有儿子还不如没有啊!

  《别老母》古诗赏析

  作者天赋极高,十六岁时应府试,三千人中名列第一,中秀才,但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和母亲一起过着孤苦的生活。加之考举人不中,仕途无望,所以在二十三岁时,不得不外出游幕谋生,《别老母》诗,就是在这种境遇下写的。

  诗的第一句“搴帷拜母河梁去”,即掀开门帘,告诉老母,儿就要起程动身了。但因为是游幕谋生,(游幕是指旧时知识分子离开本乡到外地寻求教学或投向官府求职)这种告别是无一定目的的,所以只能说河梁去。一方面是老母难离,另一方面因生活所迫又不得不离,这种既难舍又无奈情景,暗示了作者极为痛苦的心情。

  诗的第二句“白发愁看泪眼枯”在即将告别老母外出的时候,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表达对老母难分难舍的情感,而是著笔于老母此时的情状:白发苍苍,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欲哭无泪。还容得着说吗?一切伤心,都隐藏在老母的这张面孔之中,离不得舍不得,却不得不离,不得不舍。这种情感的磨难,真令人寸肠欲断,撕肝裂肺。至此,谁能不为之动容呢?

  诗的第三句“惨惨柴门风雪夜”,转入了告别老母的时空环境,作者用“柴门”“风雪夜”两个最简单的词儿,极其概括典型地告诉人们,在那种环境下,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的凄楚难熬。作者在另外的地方也有过贫穷潦倒的描述,如“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如果说那还只是一种对贫愁的感叹,那末“柴门”“风雪夜”则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了。风雪因柴门而更为肆虐,柴门因风雪而更为难忍,此时向老母告别,除了“惨惨”还有什么可说呢?最后,作者集愧疚,自责,痛恨于一身,发出了“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感慨。这种感慨是极为凝重的,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母之心,恋母之情,而变成了对那个时代的正义控诉,对所有无依,无靠,无助老者的深切同情,对天下不孝子女的严厉谴责,这是由个人情感到整体理念的升华,它从生育学角度告诫世人,养子无用,不如不养。因此,《别老母》诗,比起那些爱母,敬母的直描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普遍性。成为爱母作品中不朽的绝唱。

  此诗的最大特点是用情极深,无论是缠绵悱恻抑或是抑塞愤慨之情,都写得深入沉挚,使人回肠荡气,极受感动。其次是语言清切,他善用白描,诗中扫尽浮泛陈旧之词,语语真切,而且一种清新迥拔之气,凌然纸上。其三是音调极佳,作者诗音调和内容紧密配合,悠扬激楚,也特别动人。 要离家远去的作者是站在老母亲的角度上来写这首诗,抒对母亲的不舍之情以及一种无奈的情怀作者。

  《别老母》古诗简评

  世间之爱,惟有父母的无私是出乎天性的吧?所以有“痴心父母古来多”、“爱子爱女,情在理中”之说。儿女长大,将远离膝下,父母总是一面放心不下,一面又恨不得其远走高飞,万千心思,总在无灾无病一路顺风的祝福中。但逢游子远道归省,固有一番欢喜。当其复离,又不免思及别易会难,倍增感抢!而诗中写的是一位卧病在床、白发苍苍的老母,面对掀开帐帷和她道别的儿子,想到他就要在这个风雪之夜重上河梁,一颗浑浊的老泪便从紧闭的眼角淌下来,其心情之惨苦又将如何啊。

  世人谁不为儿为女?有子不如无,是说不过去的。但诗人用“此时”加以限制,道“此时有子不如无”,则成为警策之语。生子难以养活,如乱世之饥民;生子不肖,堕落为挽歌郎与乞食者,如唐时荣阳公;生子附逆,置家国利益于不顾,如吴襄,等等,都会有“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沉痛吧。本篇又不然。

  诗中冬夜卧床的老母,牵肠挂肚的是生离死别割舍不掉的亲子之爱,她哪会埋怨“此时有子不如无”呢?本篇的“此时有子不如无”,不是出于老亲的痛心,而是出于人子之心的羞惭。对于老母,非但不能厮守赡养,反而造成其别子之痛,正是“生我不得力”。“此时有子不如无”,乃出诗人的自我谴贵,转觉沉痛深至。世间有老亲卧病,而天各一方,不能亲侍汤药而赡养之者,读本篇有同感。

  《别老母》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16岁应童子试,三千人中名列第一,17岁补博士弟子员,但从此屡应乡试均未得中。公元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黄景仁开始浪游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曾在湖南按察使王太岳、太平知府沈业富、安徽学政朱筠幕中为客。公元1775年(乾隆四十年)赴北京,次年应乾隆帝东巡召试取二等,授武英殿书签官。33岁时,游西安,为陕西巡抚毕沅所推重,援例为县丞,未补官而病逝于河东盐运使沈业富官署中。其著作有《两当轩集》22卷,其中诗16卷、词3卷、诗词补遗及遗文3卷。


猜你感兴趣:

1.节南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2.那原文翻译及赏析

3.敝笱原文翻译及赏析

4.立春偶成诗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5.陈太丘与友期原文翻译及赏析

6.长发原文翻译及赏析

7.月下独酌原文翻译及赏析

8.相思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9.诗经载芟原文翻译及鉴赏

9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