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中考 > 中考语文 > 基础知识 >

静夜思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时间: 思晴2 基础知识

  《静夜思》古诗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古诗注释

  [1]静夜思:题一作《夜思》。宋·郭茂倩编入《乐府诗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也可以说,绝句实出于乐府。

  [2]明月光:一作“看月光”。

  [3]举头句: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此句“明月”一作“山月”。

  《静夜思》古诗翻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古诗赏析

  【赏析一】

  《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赏析二】

  如果我们作这样一个民间调查: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华人中,甚至涵盖日本、韩国、东南亚的百姓,问最普及的中国诗歌是那一首,我想,毫无疑问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诗仙李白的这首《静夜思》。

  这首诗,相传李白写于湖北安陆,诗人曾“酒隐于此,蹉跎十年”,又说是写于西北边陲北庭的千佛洞,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只有短短二十个字、在今天看起来也通俗如白话的小诗,深受历代文人雅士的高度推崇,更得到广大民众的理解、接受和喜爱。

  深秋的夜晚,一片宁静,如水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到床前,带来阵阵森森清寒。夜已很深,孤身远客的诗人难以成眠或是短梦初醒,蒙蒙眬眬之中恍惚地乍一瞥,好像地上结了一层莹莹的白霜,定神一看,原来是清清的月色。起身凝望悬于天上皎洁的明月,不由得想起了同一月光下遥远的故乡、家中的亲人、想起了既往的一切……诗人所描述的,正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夜晚,一种几乎人人皆有的思乡之情。

  依恋和思念故乡,是人之常情。在交通不便、各种联系都十分缺乏或困难的古代,人们的乡情更显得浓重。乡情就是亲情,离家在外的人思念生养自己的故土,这是人类最普通、最普遍的情感,是人的最浓厚、最深沉的情感,是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人人皆有的朴素的情感,与生俱来,融于血脉之中。诗人在这里只是点出“思故乡”,并没有说具体的内容。正如清初著名的诗人和诗选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点评的:“旅中情思,虽说明却不说尽。”可以是故乡的人,可以是故乡的事,可以是故乡的一切,给每个读诗的人留下完全自由、广泛的想象空间,不同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去具体化,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往往会因生活经历不同、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和理解上的差异,从而获得了广泛的共鸣。

  引动乡情的环境和过程,诗人为我们设计的虽然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的普普通通的月夜,但宁静的夜晚,尤其是清幽柔和的月光,最易引人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独自离家在外的人,沐浴着皎洁的月色,会不知不觉地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下的故乡、这一轮明月下的亲人。这种情思,不是大喜大悲的强烈震撼,也不是特殊场合的别样情怀,而是像眼前的月光那样,如纱似水,弥漫在人的心田。正如也是清代的诗人徐增所评说的:“因疑则望,因望则思,并无他念,其静夜思也。”因此,诗人的这种情思是常人的情思,这种际遇更是常人的际遇,每个人都可能有这样的经历、每个人都可能有这样的体验,而李白用极通俗、极简洁、又极高雅的语言替我们倾诉出来,反映的是大家共同的心声。有触即发,直抒胸臆,似乎不假思索,脱口吟成。诗句如流水一般的自然,又天机洋溢如天籁一般地令人惊叹。古诗百科

  思乡之情,这最普通、最平凡,也最典型、最强烈的情感,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墨客吟唱过这个主题,其中名篇佳作也不胜枚举,但表达得最自然、最率真、最单纯又内涵最丰富、最容易理解又最体味不尽的,当首推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因此,这首诗历代好评如潮。明代著名的诗选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特地把这首《静夜思》题出来,赞誉为:“绝妙古今。”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称赞别人的诗,其实,用来评价自己的诗则更为中肯和贴切。

  《静夜思》这首妇孺皆知的千古绝唱,突出地代表了李白诗歌的自然之美。

  这微妙的由“举头”到“低头”,形象而深曲地刻画了诗人的深情与心境;这“妙绝古今”的“望月思乡”,更使世世代代亿万游子的心与之共振与共鸣。有华人处就有李白,就有李白的这首《静夜思》。

  《静夜思》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称“谪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于中亚碎叶城(唐安西都护府的四大名镇之一、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左右随父迁居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二十五岁出川漫游,四十一岁奉诏翰林,不到三年“赐金还乡”,六十二岁卒于当涂(安徽马鞍山)。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天姿俊爽,诗才飘逸,人称“诗仙”。诗风雄奇豪放,意境神采俊逸,语言清新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色彩瑰玮绚烂,造诣炉火纯青,想象丰富奔放,影响极其深远。


猜你感兴趣:

1.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

2.李白《静夜思》20个版本英译赏析

3.静夜思古诗打一成语的答案

4.学习古诗的方法

97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