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筝原文及翻译赏析
《鸣筝》原文
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拂弦。
《鸣筝》注释
①金粟柱:柱就是弦乐器上安弦的轴,其上饰以金粟,故名。
②玉房:弹筝女子的住处;对房室的美称。
《鸣筝》翻译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鸣筝》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少女恋情的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通过对一个富有意味的细节 (“误拂弦”)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处在热恋中的少女的形象。古诗百科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这两句写少女坐在华美的房舍前面,弹着华丽的古筝。这里没有说是一个人还是好几个人,可能是几个人在一起弹奏。这是因为下面两句的意思是说这位姑娘为了得到自己心上人的眷顾而频频拂错了弦,显然这里不只是她一个人。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的典故出自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说周瑜作建威中郎将时才二十四岁,国人皆呼为周郎。他精通音乐,凡是演奏有误,一定会被他发觉。当时人说:“曲有误,周郎顾”。这里当然是用 “周郎”代指这位姑娘的心上人。但对“误”的原因历来有这样的解释,清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 “妇人卖弄身分,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手在弦上,意属听者。
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这里将 “误拂弦”的原因归结为妇人的卖弄与做作。当然,这位姑娘 “误拂弦”的间接原因已经很清楚了,是 “欲得周郎顾”,但她并不是因此而搔首弄姿,故意 “误拂弦”。而是由于她感情太饱满,心情太激动了。因为她的情人就在眼前,她时时刻刻盼望她的心上人给她投来会心的一瞥,因而她不知不觉地频频地拂错了弦。这才是她 “误拂弦”的直接原因。这是她的真情流露,并不是有心机地勾引别人。所以,用 “时时误拂弦”来描写姑娘的动作和心理是很细腻很精彩的。
由此可见,这首诗并不是写一个姑娘的 “邀宠”,而是写一个处于热恋中的姑娘的真感情的自然流露。
《鸣筝》赏析
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便故意将弦拨错,弹筝女可爱形象跃然纸上。相传三国时代的周瑜,二十四岁为建威中郎将,人称“周郎”,他精通音乐,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此诗当然受到这个故事的启发。
筝是古代一种弹拨乐器,即今称“古筝”。“鸣筝”谓弹奏筝曲。题一作“听筝”,则谓听奏筝有感,就听者立题。从诗意看,以作“鸣筝”为有味。这首小诗写一位弹筝女子为博取青睐而故意弹筝出错的情态,写得婉曲细腻,富有情趣。此诗脍炙人口,曾入选《唐诗三百首》。
前二句写弹筝美人坐在华美的房舍前,拨弄筝弦,优美的乐声从弦轴里传送出来。“柱”是系弦的部件。“金粟”形容筝柱的装饰华贵。“素手”表明弹筝者是女子。后二句即写鸣筝女故意弹错以博取青睐。“周郎”即三国吴将周瑜。他二十四岁为将,又精通音乐,听人奏曲有误时,即使喝得半醉,也要转过头去看一看演奏者。所以时谣说:“曲有误,周郎顾。”(见《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这里以“周郎”比喻弹筝女子属意的知音者。“时时”是强调她一再出错,显出故意撩拨的情态,表示注意到她的用心不在献艺博知音,而在其他。
清人徐增分析这诗说:“妇人卖弄身分,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李君(称李端)何故知得恁细。”(《而庵说唐诗》)其见解相当精辟。
此诗的妙处就在于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生活中体现人物心理状态的典型细节,将弹筝女子的微妙心理,一种邀宠之情,曲曲写出,十分传神。诗的写法象速写,似素描,对弹筝女形象的描写是十分成功的。
《鸣筝》作者简介
李端(约743—782?),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公元770年(大历五年)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听筝》入选《唐诗三百首》。
猜你感兴趣:
1.节南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2.那原文翻译及赏析
3.敝笱原文翻译及赏析
4.立春偶成诗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5.陈太丘与友期原文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