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林原文及翻译赏析
《定林》原文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定林》题解
《漫叟诗话》说:“荆公《定林》后诗,精深华妙,非少作之比。”认为这首诗标示了王安石诗艺术上迈向成熟、高超的转折点。诗中描写作者在定林寺游憩时,泉甘野旷、山水幽美使他受伤的身体和心灵得到休息与抚慰,因而真正达到了脱去名缰利锁如脱鞋履的超拔境界,以及与云月为伴自足怡悦的闲适心情,且写出作者出处自如、无所往而不乐的旷达胸襟和对自然美细微深刻的体察、领悟。全诗自然流丽,不以写景为主而是以情带景,突出描写心理感受。陈衍评此诗“颇有王右丞(维)‘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意境”。
《定林》注释
①一本作《定林院三首》。定林:寺院名。《建康志》说定林寺有两处,上定林寺在钟山应潮井后,南朝宋武帝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建造。下定林寺在钟山宝公塔西北,元嘉元年(公元424年)置,有王安石读书处。
②甘:指甘甜的泉水。
③烦襟:烦闷的心怀。王勃《游梵宇三觉寺》诗:“遽忻陪妙躅,延赏涤烦襟。”
④因脱句:王充《论衡·非韩》:“夫志洁行显,不徇爵禄,去卿相位若脱 (鞋)者……”此处暗用其意。屦(jù),鞋子。
⑦真乐句:《列子·仲尼》:“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晋张湛注:“都无所乐,都无所知,则能乐天下之乐,知天下之知,而我无心(机心)者也。”此处暗用其意。
⑧悲虫:指吟声凄切的秋虫。
⑤但:只。
⑥值:遇。
《定林》翻译
【翻译一】
用甘泉嗽口我的病齿感到清凉,闲坐旷野消尽了烦闷的心情。在水边自由自在地脱去鞋子,又随便在山岩上铺被就寝。只留下逍遥的白云和我相对宿息,还又遇多情明月将我探访找寻。真能无时不乐并不是没有寄托,悲鸣的虫声我听起来如同悦耳的歌吟。
【翻译二】
用山中甘冽的泉水漱口,病齿生凉。坐在空旷的地方,烦躁的心情顿时宁静了。脱掉鞋子,在岩石上铺上被褥,躺在上面。只留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寻来。真正的快乐不是不能寄托,悲鸣的虫声同样是悦耳的声音。
《定林》赏析
南京方山定林寺距今已有 1500 多年历史,属于金陵名刹、“ 48 景”之一。历史上,定林寺分为“上定林寺”、“下定林寺”两处。宋景平二年( 423 年)“慧觉”于南京钟山创建“下定林寺”,刘宋元嘉十六年( 439 年),外国高僧竺法秀(昙摩蜜多)在南京钟山紫霞湖一带建“上定林寺”。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归隐金陵。王安石深爱钟山景色优美,常骑驴游玩钟山,疲倦时便到定林庵休息。后来,他就在庵内建了一个供自己休息和写字读书的书斋,取名“昭文斋”。
王安石一生都摆脱不掉疾病的纠缠,去能成为伟大的政治诗人,实在令人钦佩。他的诗中提及患病的至少40余首。所患有眼疾、腰疾、昏眩、齿病等。因此,《定林》开篇便言:“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漱甘,即用泉水漱口。甘,指泉水。这句语出《世说》孙楚“枕石漱流”之典。坐旷,坐在空旷的地方。烦襟,烦躁的心情。襟,指胸怀、心怀。
诗人用山中甘冽的泉水漱口,口齿(病齿)生凉,坐在幽寂、空旷的地方,顿感烦躁的心情都宁静下来了。这两句,抒写感受。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情不自禁,脱掉鞋子(“因脱水边屦”),在岩石上铺上被褥(“就敷岩上衾”),躺在岩石之上。诗人闲适自得之状,呼之欲出。颈联“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为人称道。诗人欲留流白云对宿,恰好又逢明月相寻,两情相契,其乐融融!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白云、明月人格化,因此,这里的自然之景,已打上了诗人的烙印,是“人化的自然”。尾联“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突出“真乐”之意趣。
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经常到定林寺游玩休憩,并写过不少诗作,这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首。这首诗即兴即事,信笔写来,展现了作者退归后的生活情形及精神上物我两忘的境界。最后两句抒写自己旷达的胸怀,极富理趣。“真乐”一词,见于《列子·仲尼》“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晋张湛注:“都无所乐,都无所知,则能乐天下之乐,知天下之知,而我无心者也。”“无心”是指毫无机心。诗人自问无论出处,皆以道为准,未尝杂有机心,故能得“真乐”,即使听到“悲虫”之音亦感到愉悦。贺裳《载酒园诗话》赞此诗道:“作闲适诗,又复如此,真无所不妙。”刘辰翁评:“有辋川幽澹之趣。”(《须溪批点李壁注王荆公诗》卷二十二)陈衍则说:“颇有王右丞‘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意境。”
《定林》点评
王安石晚年定居金陵时,常到秀丽清静的定林寺闲游。那里的山山水水带给他失意的心灵许多慰藉,他写了很多关于定林的诗,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诗首联写定林对诗人身心的帮助。当时诗人已近老年,体弱多病,定林寺甘凉的泉水是治疗诗人病齿的灵丹妙药。政治的失意常常令诗人内心烦闷,定林幽静的环境是诗人养心的好去处,久坐此处能使人心旷神怡,忘记尘世的烦恼与苦闷。对于诗人来说,这里真是一个疗养院一般的绝妙之地。
中间两联写诗人具体的活动。脱履于水边,就敷于岩上,看出诗人内心的闲静自然,无须做作,一任我意,率性而为。对云宿,月相寻,忘却了忧愁烦恼,自由自在地与大自然相伴,才真正感到其乐无处不在。萧伯纳曾说:“真正的闲暇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而是能够自由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诗人在自然的熏陶中真正找到了自我,使他卸掉了尘世的枷锁,忘情地投身A然的怀抱,这是一种真正的闲适,与其在《钟山即事》中所言“茅檐相对坐终日”的无事可做境界是不一样的。定林这片美丽的地方使诗人摆脱了尘世的忧愁,不管是暂时的也好,还是永久的也好,此刻却是将自己的身心舒展开来。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心态是积极的。正是在这种心态之下,他才在尾联唱出了“悲虫亦好音”的感受。嵇康在其《声无哀乐论》中说:“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诗人对悲虫之声也觉得悦耳动听,可见这是诗人内心愉悦使然。
艺术上,这首诗即兴抒情,信笔拈来,于平淡的描写中体现诗人乐观、旷达、洒脱、坦然、物我两忘的美好情怀,是王安石晚年诗歌的代表作。
《定林》作者简介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进士。《宋史》本传称其年轻时便有“矫世变俗之志”。中进士后在江浙一带任地方官十余年,局部推行革新措施。他有不平凡的政治及文学才能,曾受到欧阳修、文彦博等著名大臣的奖誉、举荐。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入为度支判官,上万言书极陈当前之务,主张变法。六年,为知制诰。英宗朝官至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辞,判江宁府。十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封舒国公,后改封荆,世称王荆公。卒赠太傅。谥号文。王安石为大政治家、大经学家、大文学家。散文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文风峭刻,笔力雄健。诗歌成就更高,早年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罢相退居后创作了大量写景诗,不少诗修辞巧妙,意境清新,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虽不以词名家,亦有佳作传世。有《临川集》《唐百家诗选》《新经周礼义》(残)等。
猜你感兴趣:
1.节南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2.那原文翻译及赏析
3.敝笱原文翻译及赏析
4.立春偶成诗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5.陈太丘与友期原文翻译及赏析
6.长发原文翻译及赏析
7.月下独酌原文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