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辛的泰山情怀中考阅读题及答案
杨辛的泰山情怀阅读原文
他的研究,注重事实材料与文献资料的搜集,还亲自访问了很多泰山人,包括挑山工,从他们那里获得最直接、最朴素,但也最能体现泰山精神的资料。“欲得泰山神,当识泰山人”,泰山人的坚初、朴实、勤劳和智慧,挑山工把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献给泰山的事迹,常常让杨辛感动得掉泪,让他陷入思索。正是这种真实的体验和思索,使他写出了严谨优美的《泰山的美学考察》。
在这部专著中,杨辛对泰山美学的构成和特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高度赞扬了泰山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价值。他认为历史上对泰山的审美经历了“自然崇拜”、“比德”和“畅神”三个阶段,体现了实践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变化,表明美育代替宗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最终的畅神阶段,审美达到了不粘不滞的自由境界,人们优游于山水松石之间,在自然中陶然忘机。
每次登临泰山,杨辛都要挥毫赋诗,以言心志。至今他已创作了泰山诗稿三十余首,其中最令人称赏的是那首《泰山颂》。创作《泰山颂》时,他先后13次来到泰山,亲身感受到泰山的雄浑、壮丽,因而意兴飞扬,成就了这首气象宏伟的诗篇。“高而可攀,雄而可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天之怀,华夏之魂”,既有感性形象,也有哲学深度。如今,《泰山颂》已刻石于泰山,成为泰山一景。
杨辛还是著名的书法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的书法得益于泰山的精神与灵气,既讲究形式的美,又注重意蕴关,自然天成,韵同万物。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师岱堂”,还以《师岱堂集墨》的名字出版了书法集。除了做诗、书法,他还爱好绘画、建筑、戏剧、艺术品收藏等,这让他保持了敏锐的艺术感觉,让他所从事的美学研究具有温润可感的特点。
泰山带给杨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雄奇壮丽的自然之美和宏大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使他感悟美与哲理,思考民族精神,总结出关于美的系统理论;同时,他没有把自己的学术局限于书斋,而是用以指导生活,以美导善,以关引真,创造了别样的生命境界,使之2003年非典期间,他从电视上看到白衣战士奋战在非典一线,非常感动,为此专门创作了17幅国画。一天凌晨4时,他忽然想到, “病室中白衣天使的微笑,是人间之最美,它带给患者生命的信念和力量”,立刻起身创作了《微笑》,为抗击非典的英雄们留下了真善美的写照。
晚年的杨辛精力旺盛,始终保持愉悦的心境。有一次,77岁高龄的他去日本讲学,整个讲演过程持续近三个小时,中间没有看一眼讲稿,没有休息一次。近年来,杨辛正陆续将多年创作、收藏的精美艺术品捐献给北大图书馆。他说: “作为教师,我不是关的占有者,而是美的传播者。”
杨辛的书房挂有一幅字“夕阳无限好,妙在近黄昏”,一个“妙”字形象地概括了泰山所给予杨辛的力量与热情,所带给他的美好生命感觉。
杨辛的泰山情怀阅读题目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杨辛利用参加美学研讨会的机会,与友人同游泰山,这次实地接触使杨辛为之震撼,决心晚年献身于泰山的美学研究。
B.“欲得泰山神,当识泰山人”,从对泰山人事迹的感动,到对泰山人精神的思索,杨辛的泰山美学研究体现了泰山之美的精髓。
C.杨辛创作《泰山颂》诗稿是灵感闪现,偶然得之,却能在感性形象中蕴含哲学深度,代表了他泰山诗的成就,为人称赏。
D.杨辛书房挂有一幅字“夕阳无限好,妙在近黄昏”,他将李商隐诗中的“只是”改为“妙在”,反映了泰山对他晚年心态的影响。
E.作为美学教授,杨辛不仅感受到泰山山水的壮丽,而且倾注大量精力研究泰山历史人文和美学价值,泰山情怀融入了他的生命。
(2)文中说“泰山对杨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请结合材料,概括泰山财杨辛有哪些方面的影响。(6分)
(3)杨辛为什么能在许多领域取得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杨辛认为学术不能局限于书斋,学术要指导生活。他是如何做的?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
杨辛的泰山情怀阅读答案
(1)E B(选E项3分,选B项2分,选D项1分,选AC项不得分)
(2)①内心情感方面,使他为泰山之美与历史文化所震撼和折服。②美学研究方面,泰山的美学价值考察是他最重要的成果。③文艺创作方面,使他获得重要的灵感启迪和题材来源。④现实生活方面,使他晚年的生活丰富多彩。
(每点2分。答出其中的3点即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3)①注重搜集各种材料,获得真实体验。如他研究泰山美学时,多次登临泰山,访问泰山人。②长于思索和思辨,能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如他的《泰山美学考察》就以严谨著称。③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培养了他敏锐的艺术感觉,使他能“外师造化,中得心源’’。④乐观自信,尽管一生经历坎坷,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美的追求。
(每点2分。答出其中的3点即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4)第一问:①发现、感受和传播生活中的真善美。②努力让自己做一个真善美的人,创造美的艺术,追求无私的境界。
第二问:
观点一:认同。①学术走出书斋,能给生活以精神力量的支撑和正确方向的指引。②学术走出书斋,使学术境界与人生境界相统一,生命世界才完整而非分裂。
观点二:不认同。①学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法则,学术走出书斋,学术会变得琐碎而肤浅。②学术走出书斋,学术有可能失去独立品格,陷入实用主义的泥淖。
看完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