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解读储能科学与工程
专业解读储能科学与工程(篇1)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新工科人才培养为导向,以服务国家构建清洁低碳、清洁、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重大战略需求为目标,以国内外储能技术产业的发展需求为牵引,通过物理、化学、材料、能源、电力电气、机械、信息、经济等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从事储能行业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高端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
课程内容体系设置与专业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既注重“厚基础”,突出基本理论与方法;又注重“宽口径”,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开设了《储能原理与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新能源材料科学》、《太阳能利用原理与技术》、《风能与风力发电技术》等多门储能专业课程。
储能原理、自动控制理论、储能系统设计、电力系统分析、热质储能技术及应用、传热传质及其储能应用、储能材料工程、储能系统检测与估计、能源互联网。
专业解读储能科学与工程(篇2)
本专业培养能够在电化学电池、新能源综合利用、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等专业相关领域,从事储能及其交叉领域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试验分析、项目管理等工作,并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该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能源、电气、化学、材料、物理、控制等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掌握电能、热能、机械能、化学能等能量存储和转化相关的科学知识,能在储能、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分布式能源和节能环保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和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较强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
专业设置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能源领域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为目标,注重理工交叉融合的新工科培养实践理念。
专业解读储能科学与工程(篇3)
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天津:天津大学
河北: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辽宁:辽宁科技大学、沈阳工程学院
吉林:东北电力大学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上海: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江苏理工学院
福建: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
山东: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湖北: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湖南:长沙理工大学
重庆:重庆大学
四川:西南石油大学
云南:大理大学、昆明理工大学
陕西:西安交通大学
青海:青海大学
专业解读储能科学与工程(篇4)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国“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重点支持专业。本专业面向国家能源革命战略需求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依托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等学科特色与能源电力行业优势,致力于培养在能源电力、绿色交通等行业及其新兴交叉领域,从事储能技术的研发、设计和应用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和行业精英,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推动我国储能产业和能源高质量发展。
专业解读储能科学与工程(篇5)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储能产业,从战略规划、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示范应用等方面部署推动储能发展。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战略文件,将储能列入大力推动突破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全国人大于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储能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于联合发布的《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和《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把储能纳入15项重点创新行动计划,并提出加强先进电网技术与储能技术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向。为了实现这些目标,2月11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制定印发《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加快培养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增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能力,以产教融合发展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