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学语文”论说文第一篇
时间:
未知2
公共课
第一篇 《赵威后问齐使》 第一项: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期一部史料汇编,《战国策》分国记事,是属于国别体杂史,现在流传的《战国策》是由西汉学者刘向在各国史籍的基础上整理编订而成的,并由刘向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辩难的言论和行动。
第二项:文体知识
《战国策》也叫《国策》、《国事》、《事语》、《短长书》、《修书》、《长书》诸名,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
第三项:主旨
本文通过赵威后与齐使的问答,委婉的批评了齐国政治失当,严厉批驳了齐使君,君贵民贱的错误观点。反映了赵威后以“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
第四项:学习要点
要点之一:
本文的议论方式,本文以问答方式展开议论。通过赵威后对齐使的一连串反驳,阐明“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
例如,第一段针对齐使君贵民贱的错误思想。赵威后接连反击“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问末者也?”前两个反诘句阐明了“民先君后”的道理;后一个反诘句把“民比作树根,把君比作树稍”形象地说明了“民贵君轻”的道理,语调急促,且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第二段中用“何以至今不业也?胡为至今不朝也?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等反诘句,据事实阐明赵威后的解见。
这些反诘句的作用不仅即有逻辑力量,而且绘声绘色的描绘出赵威后的声情语气,使本文具有了文学色彩。
学习要点之二:
文中的铺陈排比句。
1.“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2.“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
3.“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4.“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5.“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第五项:赵威后问齐使的层次段落
第五项:层次段落
全文分两段:
第一段(1自然段):记叙赵威后“先岁再民后君”的民本思想。
第二段(2自然段):记叙赵威后对齐国如何选用人才治理国政的议论。
这里再分一下各段的层次
第一段,先写赵威后还未打开齐国给他的信,先就发问,直接提出“先岁,再民,后君”的政治主张。然后摆出齐国使者的反问“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并以此对比衬托赵威后政治主张的进步性。赵威后认为“苟无岁,无以有民,无以有君”强调以“以民为本”。
第二段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提问“钟离子,叶阳子,北宫婴儿子”三位贤者,指出他们“养民”、“息民”,“孝情”为什么至今未表彰重用。
第二层分析,对这些有益于“民生”“民息”的人不重用,齐王又怎能统治全国,是“万民如子女乎”。
第三层:与上层对比的指出齐国於陵那个地方,那个叫子仲的人“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为什么至今不杀,这对国家没有良好的作用。
这三层分析要求齐国举贤任能、惩处邪恶以巩固统治。
第六项:疑难词句
1.齐王使使赵威后:使使:派遣使者的意思,前一个“使”为动词,派遣的意思;后一个“使”为名词,是使者。
2.臣奉使使威后:前一个“使”为名词,使名;后一个“使”为动词,出使。
3.有粮者亦食:“食”当给予食物讲,读“sì寺”做动词用。
4.有衣者亦衣:“衣”给衣穿,做动词用。
5.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王齐国的“王”读“wàng旺”,统治齐国的意思,作动词用。 子万民:视万民如子女:“子”作动词,意动人用法。
6.上不臣于王:这个“臣”是称臣,动词
7.书未发:发:是启封的意思。
8.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故:通“胡”,哪有,岂,难道之意。
9.振困穷,补不足:振:同“赈”救济的意思。
10.彻其环瑱:瑱:是戴在耳垂上的珠玉。
11.中不索交诸侯:索:是谋求。
12.此率民出于无用者:无:没有良好的作用。
第七项: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第一个句子:
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解释为:如果没有好年成,怎么会有百姓,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国君,哪有舍去根本,而问个微细末稍的呢?
第二个句子:
叶阳子无恙耶?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
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译为:这是帮助齐王繁衍他的百姓啊,为什么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
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
译为:这都是为民表率,使民孝敬父母啊。
这一篇就辅导完了。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期一部史料汇编,《战国策》分国记事,是属于国别体杂史,现在流传的《战国策》是由西汉学者刘向在各国史籍的基础上整理编订而成的,并由刘向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辩难的言论和行动。
第二项:文体知识
《战国策》也叫《国策》、《国事》、《事语》、《短长书》、《修书》、《长书》诸名,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
第三项:主旨
本文通过赵威后与齐使的问答,委婉的批评了齐国政治失当,严厉批驳了齐使君,君贵民贱的错误观点。反映了赵威后以“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
第四项:学习要点
要点之一:
本文的议论方式,本文以问答方式展开议论。通过赵威后对齐使的一连串反驳,阐明“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
例如,第一段针对齐使君贵民贱的错误思想。赵威后接连反击“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问末者也?”前两个反诘句阐明了“民先君后”的道理;后一个反诘句把“民比作树根,把君比作树稍”形象地说明了“民贵君轻”的道理,语调急促,且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第二段中用“何以至今不业也?胡为至今不朝也?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等反诘句,据事实阐明赵威后的解见。
这些反诘句的作用不仅即有逻辑力量,而且绘声绘色的描绘出赵威后的声情语气,使本文具有了文学色彩。
学习要点之二:
文中的铺陈排比句。
1.“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2.“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
3.“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4.“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5.“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第五项:赵威后问齐使的层次段落
第五项:层次段落
全文分两段:
第一段(1自然段):记叙赵威后“先岁再民后君”的民本思想。
第二段(2自然段):记叙赵威后对齐国如何选用人才治理国政的议论。
这里再分一下各段的层次
第一段,先写赵威后还未打开齐国给他的信,先就发问,直接提出“先岁,再民,后君”的政治主张。然后摆出齐国使者的反问“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并以此对比衬托赵威后政治主张的进步性。赵威后认为“苟无岁,无以有民,无以有君”强调以“以民为本”。
第二段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提问“钟离子,叶阳子,北宫婴儿子”三位贤者,指出他们“养民”、“息民”,“孝情”为什么至今未表彰重用。
第二层分析,对这些有益于“民生”“民息”的人不重用,齐王又怎能统治全国,是“万民如子女乎”。
第三层:与上层对比的指出齐国於陵那个地方,那个叫子仲的人“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为什么至今不杀,这对国家没有良好的作用。
这三层分析要求齐国举贤任能、惩处邪恶以巩固统治。
第六项:疑难词句
1.齐王使使赵威后:使使:派遣使者的意思,前一个“使”为动词,派遣的意思;后一个“使”为名词,是使者。
2.臣奉使使威后:前一个“使”为名词,使名;后一个“使”为动词,出使。
3.有粮者亦食:“食”当给予食物讲,读“sì寺”做动词用。
4.有衣者亦衣:“衣”给衣穿,做动词用。
5.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王齐国的“王”读“wàng旺”,统治齐国的意思,作动词用。 子万民:视万民如子女:“子”作动词,意动人用法。
6.上不臣于王:这个“臣”是称臣,动词
7.书未发:发:是启封的意思。
8.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故:通“胡”,哪有,岂,难道之意。
9.振困穷,补不足:振:同“赈”救济的意思。
10.彻其环瑱:瑱:是戴在耳垂上的珠玉。
11.中不索交诸侯:索:是谋求。
12.此率民出于无用者:无:没有良好的作用。
第七项: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第一个句子:
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解释为:如果没有好年成,怎么会有百姓,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国君,哪有舍去根本,而问个微细末稍的呢?
第二个句子:
叶阳子无恙耶?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
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译为:这是帮助齐王繁衍他的百姓啊,为什么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
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
译为:这都是为民表率,使民孝敬父母啊。
这一篇就辅导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