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总结
时间:
未知2
经济类
没上过辅导班(因为我们这里也没有:),纯自学,看着书感觉什么重要就打出来了。至于遗漏,个人看法只要不超过30分就应该算是成功的。贴出来,希望大家都能有所受益,好运:)
绪论
封建经济危机表现:1传统农业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2农业和农村中落后的经济关系没有发生根本改变3传统农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恶化,农村经济陷入停滞和萎缩状态。
新民主主义纲领:政治上,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共和国;经济上,关键产业国有化;文化上,实行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文化。
新中国经济构成:1国有经济是领导2个体经济向集体经济转化3独立小工商业者和中小资本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方针: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土地改革: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战胜国民党的根本原因。
chapter 1,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
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状况:1传统农业十分发达2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活跃
中国封建经济特点:是典型的自然经济结构。1明显的自给性和封闭性2突出的离散性3显著的稳定性4典型的同构性。
中国封建经济关系:1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国家,自耕农)2封建剥削关系(自耕农小土地经营,地主土地租佃制,国家土地租佃制)
租佃制原因:1个体小农经济优越性2没有找到更合适的经营方法
租佃制优越性:1使土地所有者能够脱离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2扩大了土地所有者的剥削对象3导致地租最大化,投资风险最小化4使土地所有者对经营者不负任何责任
租佃制影响:1使地主阶级向非生产化发展2使中国租佃小农经济境况十分悲惨
清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途径:1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2大商人转化为经营资本家3富农和地主向农业资本家转化
资本主义未成:1商品经济在自然经济内存在和发展,渗透着自然经济性质2手工业无力承担掀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序幕任务3封建社会商业对封建经济体制瓦解作用有限4当时政府重农轻商政策也严重抑制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清政府外贸政策:1限定通商口岸2限制出口货物3限制来华贸易人员4洋行制度。
最早来到中国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
chapter 2,鸦片战争
鸦片的最早输入者:葡萄牙和荷兰
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始于1727年,大规模从18世纪后期开始。
鸦片危害性:1改变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2使清政府的统治更加腐朽和反动3毒害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和体质,造成社会生产力严重萎缩4造成社会购买力低下5引起白银大量外流,在国内引起金融恐慌,财力枯竭。
虎门销烟:1839.6.3-6.25
第一次鸦片战争阶段:1)1840.6-1841.1.20<穿鼻条约>2)1841.1.27-1841.5.27<广州条约>3)1841.8-1842.8.29<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1割让香港2五口通商3勒索巨款4协定关税5取消洋行6开设租界7领事裁判权8片面最惠国待遇。
中美望厦条约:1844.7.3(扩大领事裁判权,明确协议关税,侵犯中国领海权)
中法黄埔条约:1844.10.24(天主教弛禁)
第二次鸦片战争:1)1856.10-1858.1,英法联军攻克广州2)1858.2-1859.6<天津条约>3)1859.6-1860.10.24<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危害:1公使驻京2开放新口岸3内江通商4内地传教5控制海关6掠卖华工合法化7鸦片贸易合法化
西方列强在华经济扩张手段:外国洋行
外国资本在华工业领域最早侵入的部门:船舶修造业(广州,香港)
茶叶是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品(汉口贸易中心)
汇丰银行:第一家以中国为总部的外资银行,1承办政府借款,控制中国财政大权2扩大储蓄业务3垄断中国国际汇兑4发行纸币。
chapter 3,半殖民半封建经济形成
中国近代二元经济格局是促使传统农业经济解体的深刻经济因素。
纺织分离:西方列强机器纺纱大量涌入中国代替手工纺纱,使农业家庭手工业中纺与织发生分离。
耕织分离:西方列强机器纺纱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压力下,小农经济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
种植结构转变: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所占比例变化。
传统手工业危机:1商品输出是自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和经济要求,伴随着商品输出的则是掠夺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原材料等初级产品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这种对外贸易结构的形成,就是以掠夺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为前提的3工业西方与农业中国,通过不等价交换对中国人民进行剥削和掠夺,把中国变成为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制成品的倾销市场和原材料的生产供应地
通商口岸殖民地特点:1这些口岸城市成为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据点2西方列强在这些口岸城市设立租界,成为国中之国3通过兴办工厂实业,渗入中国经济,取得垄断地位4殖民地生活方式的盛行,成为通商口岸另一大特色。
中外贸易不等价交换:1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农业品,进口主要是工业制成品2在进出口价格波动中,出口商品价格下降大于进口品价格下降3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所承受的不等价交换剥削,还由于外国列强在华摄取了大量特权4白银价格的下跌也使中国出口贸易受到一定冲击。
农副产品出口对中国经济影响:1使中国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于世界市场的需要2使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日趋不合理3使一些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趋势增强,促使传统种植结构变化。
封建剥削和赋税加重:1捐例(一种变相公开卖官的方法)2银贵钱贱(政府自定汇率,暗中加赋)3默许官吏浮收勒折。
农村经济危机表现:1农业生产物质技术装备丝毫没有改善2土地集中趋势加强,自耕农丧失土地3农业经营方式落后,农业技术停滞4农产品价格低落。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天朝田亩制度:1土地制度方面,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公有2圣库,是太平天国政权对全部社会产品按绝对平均主义原则进行分配,并集中管理和支配所有剩余产品的国家机构3社会生产方面,推崇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据此设计理想社会4提倡男女平等5对外贸易方面,反对闭关自守
资政新篇:1用人察失类2风风类3法法类4刑刑类。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谋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纲领。
chapter 4,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因素的形成过程,即资本与雇佣劳动者形成的历史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和出发点。
中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背景:19世纪的世界资本主义已有相当的发展,西方列强通过早期资本输入把近代工业传到中国,中国被迫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中。
中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特点:1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扩张,改变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轨迹,刺激并推动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增长2适应近代工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3地主、官僚、商人、买办及少数华侨的货币财富开始投资创办近代工业,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提供了最初的货币财富4在十分不利的国际国内荒井中,清政府在创办近代工业上曾经起过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近代工业资本构成特点:1地主、官僚、商人等原有社会财富占有者的投资占了很大比例2买办资本在创办近代工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清政府创办近代工业条件:1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危机的进一步加深,特别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半殖民地的灾难日益加深2清政府希望加强自己的统治力量,以维持统治秩序3清政府内部出现矛盾分化,出现洋务派4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近代企业也起了一定促进作用。
清政府创办近代工业动机:求强求富1求强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的指导思想2求富是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指导思想。
中国近代第一个军事企业:安庆内军械所1861
中国第一家私人资本缫丝企业:继昌丝厂(陈启源)
江南制造局:清政府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左宗棠1866
对近代工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被迫):1原材料制约2能源制约3交通运输制约4经费短缺制约
清政府近代民用工业形式:1官办(主要)2官督商办3官商合办
第一家私人轧花厂:1887通久源轧花厂
外国资本在华投资特点:1主要领域在贸易、金融等对中国经济掠夺性部门2主要目的在于更好的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掠夺3主要集中于利润丰厚的经济部门4主要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通商口岸(英国最多)
清政府创办近代企业弊端:1目的是为了巩固清政府的封建统治2企业实权均操纵在少数洋务派官僚买办手中3企业通过政权对某些行业垄断经营,享有特权4具有浓厚的买办色彩。
私人投资特点:1资金有限,投资领域主要局限在少数几个轻工业部门2投资规模小,技术落后3在国外资本和清政府国家资本的夹缝中生存,受到双重排挤。
chapter 5,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1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澎湖列岛2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3赔偿军费二亿两4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5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制造、进口。
马关条约危害:1允许外国资本投资建厂,打击了民族工业2巨额赔款对经济打击十分严重3割让土地,使殖民地上的人民承受了长期巨大的痛苦4允许日本臣民在通商口岸随意制造,危害最大,由商品输出转入资本输出
戊戌变法:1898.4.23-9.21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央设工农商总局,兴办农商会,鼓励私人投资,奖励发明创造,设立铁路,开采矿藏,开办邮局,编制国家预算,创办国家银行。变法活动的失败,再次说明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根本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需要,更不可能给中国带来光明的前途,在封建统治下,变法道路根本行不通。
辛丑条约:1901.9.7)1赔款四亿五千万两2北京设立使馆区,保证公使安全,各国在使馆区驻兵3削平大沽炮台至北京一线一切军事设施4严惩义和团5修改通商事项6承办首祸诸臣7改衙门为外交部,班列六部之首。
辛丑条约危害:1巨额赔款已经使清政府无力外交权利2允许外国驻兵,对国家主权是空前的危害3在外国侵华势力清洗下,清政府日益成为一个傀儡政府。
甲午战争后,资本输出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主要形式。
中国采矿权的丧失:1895<续议商务专条附章>;第一个实际使中国丧失采矿权:1898<胶澳租界条约>
列强对中国财政金融的控制:1勒索战争赔款2提供政治贷款3建立金融机构
列强对中国贸易的控制:1西方工业品的大量涌入彻底改变了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2西方列强在华势力的膨胀也使中国对外贸易的组织方式发生变化3继中国关税主权丧失之后,中国海关管理主权也丧失了。
chapter 6,中国资本主义的短暂繁荣
国民北京政府收入来源:税收,对外借款;支出:军费和债费;外债:善后借款和西元借款;内债:公债和国库券
三款:1中央专款2中央税收3地方派款
北洋军阀统治特点:军事割据必然导致经济割据
私人资本发展阶段:1912-13;14-21;22-26
民族工业黄金时期原因:1战争本身原因2铁路的修筑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3最直接的原因是战争造成了进出口变动。
棉纱大王:申新集团;火柴大王:鸿生火柴厂
私人工业:1在进口大量减少情况下,迅速得到发展的棉纺业火柴业和机器制造业2由于出口迅速的增加,很快得到大发展的面粉榨油业3主要依靠国内市场扩大,获得发展的卷烟业水泥业4国外市场需求增加,出口上升的缫丝业。
私人矿业: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国煤输入减少2国内民族工业急剧发展,用煤量增加3国际市场煤价上升。
私人资本经济发展特点:1设厂数明显呈上升趋势2设厂规模呈逐步扩大趋势3涉及棉纺面粉缫丝火柴机械水泥等诸多行业4各行业增长速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私人资本经济萧条原因:1帝国主义结束了战争,开始把注意力又转向中国市场,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再度猛增2民国北京政府金融问题开始显现。
萧条景象:1销售市场萎缩,生产厂家大多无利可图2旧厂停工破产,新厂创办数量下降
民族资产经济特点:1部门发展不平衡,缺乏重工业基础2企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生产效率差3对外国技术依赖性很强4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民族资产阶级队伍:1专家型资本家2军阀官僚3买办]
早期工人阶级特点:1地区集中2人数集中3深受剥削压迫
chapter 7,民国初年城乡经济
甲午战争后土地兼并:1军阀官僚掠夺土地增多2商人高利贷者大量兼并土地3帝国列强,特别是教会教堂也加入兼并行列。
帝国主义对农村经济的侵略:1输出资本,直接经营农业2输出商品,打击中国农业3控制农产品市场,直接支配农业生产(操纵原材料价格,进行不等价交换,抑价收购和贷款预购)。
北洋军阀搜刮方式:1发行公债2滥发货币3苛捐杂税
富农经济:近代指一些富裕农民采用长工种地,进行部分商品生产的农业经营方式。
新式富农:土地经营者从国家或地主手中租用土地,然后进行生产投资,采用雇工形式生产。
旧式富农:占有部分土地的富裕农民,由于家庭劳动力不足而经常雇用雇工帮助生产,自己也参与生产;按月或年发放工资,农产品有一部分是商品。
经营地主:一些有较多土地的地主,用部分土地雇工经营,本身不参与劳动,由管家代劳。
手织业发展原因:1充足的棉纱供应2一定的销售市场3织机的改进起了很大作用。
南三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
北四行:盐业银行,大陆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
第一家中国私人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897,上海
第一家国营银行:户部银行,北京
城市经济生活新变化:1经济生活变化2城市中爆发的抵制洋货运动3具有自治性质的市政机构4城市新型文化的兴起5阶梯性传播效应
城乡发展不平衡:1传统家庭手工业开始衰落与农业分离2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经济化
chapter 8,国民党国家资本主义
国民党经济方针:
(一)建立统一财金制度:1整顿财政体制2实行税收改革(关税自主,清理盐税,创设统税)3建立金融体系4进行币制改革(废两改元,法币制度)。
废两改元:废除银两制度,实行银元制度。在客观上起了统一货币发展经济的作用,并扩大了中央银行的权能,有利于银行纸币的推行,为之后的法币制度奠定了基础
法币改革:1统一货币发行权2法币准备金3收兑和保存现银,实行白银国有4确定法币的对外汇率5推行新辅币(镍币,铜币)
(二)对经济资源和基础设施实行国家控制:1对重要经济资源2对重要基础设施3对重要产业部门实行国家控制。
(三)确立重化工业战略,加速工业发展。
四行二局:中央银行1928.10.5,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1933.4,邮政储金汇业局1930.3.15,中央信托局1935.10
创设中央银行目的:1统一国家币制2统一全国金库3调剂国内金融
中央银行特权:1发行兑换券2铸造及发行国币3经理国库4募集内外债务
国民党兼并私人银行方式:1官商合办2经济援助3利用金融恐慌收买4利用人事改组间接控制
国民党农业政策及掠夺:1赋税政策,正税不超过地价1%,副税不超过正税2租佃政策,田租不超过收获量的40%,禁止预租3农村金融政策4农业改良政策。
世界经济危机对农村冲击:1危机期间,各资本主义国家转嫁危机,向外倾销农产品2银价的上涨及农副产品的滞销导致农产品价格下跌3世界经济危机导致农村金融恐慌
农村经济陷入危机:1出租地主增多,经营地主减少2新式农垦公司没落3天灾人祸,农村劳动力外流4农村金融枯竭,无力维持生产5劳动力流失导致荒地大量增加及产量下降
井冈山土地法:1没收一切土地归政府所有,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禁止土地买卖2以人口平均分田,同时实行劳动力标准3分配土地以乡为单位。缺陷:1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地主土地2土地归政府而不归农民3禁止土地买卖
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chapter 9,日本殖民侵略
日军东北方针:确立和巩固对东北殖民地的统治秩序,系统大规模地掠夺东北资源,变东北为发动和支持其侵略战争的军事基地。
日本经济侵略阶段:1七七事变至1938年底,广泛进行各种资源开发掠夺2广州失守,全面抗战爆发至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从平面开发到重点经营3从1941至1944盟军全面反攻,大东亚共荣圈4全面反攻至日本投降,集中少数超重点产业,发展内线,放弃外线。
满铁:是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的简称,是1906年日本天皇下令成立的殖民机构,总部大连。
满业:满州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的简称
粮食出荷:日本帝国主义强制农民将其所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按照日伪政府规定的收购数量价格交售的政策。
四行号:东三省官银号,吉林永衡官银号,黑龙江省官银号,边业银行。
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金融统治,主要是通过伪满洲中央银行来实现的。
日伪金融掠夺:1通货膨胀2强迫储蓄,强迫推销公债。
委托经营:日本私人工商业者自行在华掠夺并经营,主权和经营权都在日本株式会社
适地适产主义:要求在日满华之间实行适当分业,日本发展军工、机械、精工,伪满发展电气、矿业,华北开发盐业和矿业,华中少量发展轻工业。
日本对华北沦陷区掠夺:1掠夺土地2掠夺劳动力3各种苛捐杂税和高利贷4对农产业的统治和掠夺5对封建生产关系的维持
日本队沦陷区金融控制:1设立伪银行,发行伪钞2排斥打击利用法币(收兑法币禁止流通,强制法币贬值,限制人民持有法币)3滥发伪币,实行通货膨胀。
日本队沦陷区的贸易垄断:1封锁海路交通线,垄断我国对外贸易2走私活动猖獗3对物资和贸易的统治4对居民消费品实行配给制度。
chapter 10,抗战时期经济
国民政府工业政策:工业合作运动:是由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发起的运动。经营方式:集体;分散;混合。
国民政府经济政策:1粮食统制2日用必须品统制3工业器统制4外销物资统制5专卖物资
统制政策失败:原因在于其在制定统制政策时,都是从解决财政问题出发,没有考虑到消费者和中小工商业者的利益,影响生产积极性,造成经济萎缩。同时统得过死,腐败盛行,导致最终衰落。
国民政府解决财政问题措施:1增加税收2举借内债3求助外债4田赋征实(阎锡山)
工厂内迁:把沿海工业区迁移内地,建立长期抗战工业基础,避免战争殃祸。作用:1奠定了发展西南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工业布局2为后方带来了一支强有力的技术力量,对大后方工业开发起了很大作用3内迁工厂产品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后方的军需民用。
产业资本包括: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
国统区经济困难:1工人生活不断恶化2农民生活极为悲惨3薪金收入者生活也相当困苦
私人资本民国短暂繁荣原因:1抗战开始后,后撤军队、文员,内迁工厂数量庞大,内地工业不发达,供需矛盾尖锐2帝国主义进口商品的暂时停顿3战争造就的巨大需求4后方商品输出减少5资本及技术的内流。
私人资本衰落原因:国民政府国家垄断资本恶性膨胀1通货膨胀政策2捐税政策3经济统制政策。
减租减息意义:1减少封建性地租额与高利贷利息,减轻封建剥削,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农民抗战生产积极性2实行交租交息,承认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和债主的债权,使之仍有一定经济收入,有利于抗战统一战线的实施。1.37.8.25<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大生产运动:包括农业,运输业,商业三个主体。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保障了军政人员的供给,减轻人民负担,为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共产党发展工业:1建立和发展公营工业2建立和发展合作社工业3保护和发展资本主义工业4发展个体手工业。
根据地银行:1发行货币2代理国库筹划财务,扶植生产,活跃经济3开展货币斗争。
chapter 11,国民党崩溃
美国商品进入中国途经:1通过美国所控制的经济机构2国民政府给美国商品倾销提供了有利条件3通过国民党国家资本经营的公司或国民党官僚资本与美国合营的公司推销商品4在华设立公司5大规模走私
国家垄断资本对民族工业的排挤:1课税繁重2国民政府控制工业原料3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制造成本过高4政府限价过低5高利贷剥削严重6绝大多数厂商得不到外汇7市场狭小。
chapter 12,新民主主义经济
五四指示:1946.5.4<关于反奸清算与土地问题的指示>1坚决拥护农民群众在反奸清算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耕者有其田2集中打击汉奸恶霸,没收土地,使其完全孤立3一般地主土地出卖以清偿拖欠农民债务,对中小地主适当照顾4一般不动富农土地5保护工商业,地主富农开设的商店、工厂不应侵犯6不可侵犯中农土地,整个运动必须使中农受益7巩固农民土地所有权,调动生产积极性,使农民在劳动中发家致富,发展解放区生产。
中国土地大纲法:1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2没收地主土地及一切财产,征收富农多余土地和财产3地主土地由乡村接收,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并归个人所有4废除一切乡村中在土地改革以前的债务5保护工商业者的财产合法不受侵犯6农民大会选举土改执行机关,维护革命秩序。
土改意义:1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2农民翻身成了主人3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4翻身农民支援了解放战争(参军,粮食供应,其他支援)
新民主主义三大纲领: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土地归农民所有2没收蒋介石为首垄断资本归国家所有3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无产阶级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同时也部分带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解放区农业互助经济发展原因:1通过土地革命实践,获得了领导互助合作运动的丰富经验2随着战事发展,需要的战勤人员越来越多3解放区土地制度的改革极大推动了互助合作经济的发展4为了防止土改后的两极分化,必须大力开展互助合作。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必然性:1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经济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中国当时最重要的生产关系2在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完成本阶级历史使命)3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相对峙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它是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领导,包括多种经济成分4新民主革命决定了新民主经济作为一种过渡形态,前途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唯一出路。
新民主革命胜利意义:1稳定了国内市场,巩固了社会经济秩序2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社会经济3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4巩固了新中国人民政权。
绪论
封建经济危机表现:1传统农业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2农业和农村中落后的经济关系没有发生根本改变3传统农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恶化,农村经济陷入停滞和萎缩状态。
新民主主义纲领:政治上,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共和国;经济上,关键产业国有化;文化上,实行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文化。
新中国经济构成:1国有经济是领导2个体经济向集体经济转化3独立小工商业者和中小资本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方针: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土地改革: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战胜国民党的根本原因。
chapter 1,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
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状况:1传统农业十分发达2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活跃
中国封建经济特点:是典型的自然经济结构。1明显的自给性和封闭性2突出的离散性3显著的稳定性4典型的同构性。
中国封建经济关系:1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国家,自耕农)2封建剥削关系(自耕农小土地经营,地主土地租佃制,国家土地租佃制)
租佃制原因:1个体小农经济优越性2没有找到更合适的经营方法
租佃制优越性:1使土地所有者能够脱离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2扩大了土地所有者的剥削对象3导致地租最大化,投资风险最小化4使土地所有者对经营者不负任何责任
租佃制影响:1使地主阶级向非生产化发展2使中国租佃小农经济境况十分悲惨
清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途径:1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2大商人转化为经营资本家3富农和地主向农业资本家转化
资本主义未成:1商品经济在自然经济内存在和发展,渗透着自然经济性质2手工业无力承担掀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序幕任务3封建社会商业对封建经济体制瓦解作用有限4当时政府重农轻商政策也严重抑制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清政府外贸政策:1限定通商口岸2限制出口货物3限制来华贸易人员4洋行制度。
最早来到中国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
chapter 2,鸦片战争
鸦片的最早输入者:葡萄牙和荷兰
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始于1727年,大规模从18世纪后期开始。
鸦片危害性:1改变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2使清政府的统治更加腐朽和反动3毒害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和体质,造成社会生产力严重萎缩4造成社会购买力低下5引起白银大量外流,在国内引起金融恐慌,财力枯竭。
虎门销烟:1839.6.3-6.25
第一次鸦片战争阶段:1)1840.6-1841.1.20<穿鼻条约>2)1841.1.27-1841.5.27<广州条约>3)1841.8-1842.8.29<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1割让香港2五口通商3勒索巨款4协定关税5取消洋行6开设租界7领事裁判权8片面最惠国待遇。
中美望厦条约:1844.7.3(扩大领事裁判权,明确协议关税,侵犯中国领海权)
中法黄埔条约:1844.10.24(天主教弛禁)
第二次鸦片战争:1)1856.10-1858.1,英法联军攻克广州2)1858.2-1859.6<天津条约>3)1859.6-1860.10.24<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危害:1公使驻京2开放新口岸3内江通商4内地传教5控制海关6掠卖华工合法化7鸦片贸易合法化
西方列强在华经济扩张手段:外国洋行
外国资本在华工业领域最早侵入的部门:船舶修造业(广州,香港)
茶叶是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品(汉口贸易中心)
汇丰银行:第一家以中国为总部的外资银行,1承办政府借款,控制中国财政大权2扩大储蓄业务3垄断中国国际汇兑4发行纸币。
chapter 3,半殖民半封建经济形成
中国近代二元经济格局是促使传统农业经济解体的深刻经济因素。
纺织分离:西方列强机器纺纱大量涌入中国代替手工纺纱,使农业家庭手工业中纺与织发生分离。
耕织分离:西方列强机器纺纱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压力下,小农经济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
种植结构转变: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所占比例变化。
传统手工业危机:1商品输出是自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和经济要求,伴随着商品输出的则是掠夺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原材料等初级产品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这种对外贸易结构的形成,就是以掠夺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为前提的3工业西方与农业中国,通过不等价交换对中国人民进行剥削和掠夺,把中国变成为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制成品的倾销市场和原材料的生产供应地
通商口岸殖民地特点:1这些口岸城市成为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据点2西方列强在这些口岸城市设立租界,成为国中之国3通过兴办工厂实业,渗入中国经济,取得垄断地位4殖民地生活方式的盛行,成为通商口岸另一大特色。
中外贸易不等价交换:1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农业品,进口主要是工业制成品2在进出口价格波动中,出口商品价格下降大于进口品价格下降3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所承受的不等价交换剥削,还由于外国列强在华摄取了大量特权4白银价格的下跌也使中国出口贸易受到一定冲击。
农副产品出口对中国经济影响:1使中国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于世界市场的需要2使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日趋不合理3使一些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趋势增强,促使传统种植结构变化。
封建剥削和赋税加重:1捐例(一种变相公开卖官的方法)2银贵钱贱(政府自定汇率,暗中加赋)3默许官吏浮收勒折。
农村经济危机表现:1农业生产物质技术装备丝毫没有改善2土地集中趋势加强,自耕农丧失土地3农业经营方式落后,农业技术停滞4农产品价格低落。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天朝田亩制度:1土地制度方面,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公有2圣库,是太平天国政权对全部社会产品按绝对平均主义原则进行分配,并集中管理和支配所有剩余产品的国家机构3社会生产方面,推崇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据此设计理想社会4提倡男女平等5对外贸易方面,反对闭关自守
资政新篇:1用人察失类2风风类3法法类4刑刑类。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谋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纲领。
chapter 4,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因素的形成过程,即资本与雇佣劳动者形成的历史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和出发点。
中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背景:19世纪的世界资本主义已有相当的发展,西方列强通过早期资本输入把近代工业传到中国,中国被迫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中。
中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特点:1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扩张,改变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轨迹,刺激并推动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增长2适应近代工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3地主、官僚、商人、买办及少数华侨的货币财富开始投资创办近代工业,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提供了最初的货币财富4在十分不利的国际国内荒井中,清政府在创办近代工业上曾经起过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近代工业资本构成特点:1地主、官僚、商人等原有社会财富占有者的投资占了很大比例2买办资本在创办近代工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清政府创办近代工业条件:1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危机的进一步加深,特别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半殖民地的灾难日益加深2清政府希望加强自己的统治力量,以维持统治秩序3清政府内部出现矛盾分化,出现洋务派4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近代企业也起了一定促进作用。
清政府创办近代工业动机:求强求富1求强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的指导思想2求富是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指导思想。
中国近代第一个军事企业:安庆内军械所1861
中国第一家私人资本缫丝企业:继昌丝厂(陈启源)
江南制造局:清政府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左宗棠1866
对近代工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被迫):1原材料制约2能源制约3交通运输制约4经费短缺制约
清政府近代民用工业形式:1官办(主要)2官督商办3官商合办
第一家私人轧花厂:1887通久源轧花厂
外国资本在华投资特点:1主要领域在贸易、金融等对中国经济掠夺性部门2主要目的在于更好的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掠夺3主要集中于利润丰厚的经济部门4主要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通商口岸(英国最多)
清政府创办近代企业弊端:1目的是为了巩固清政府的封建统治2企业实权均操纵在少数洋务派官僚买办手中3企业通过政权对某些行业垄断经营,享有特权4具有浓厚的买办色彩。
私人投资特点:1资金有限,投资领域主要局限在少数几个轻工业部门2投资规模小,技术落后3在国外资本和清政府国家资本的夹缝中生存,受到双重排挤。
chapter 5,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1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澎湖列岛2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3赔偿军费二亿两4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5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制造、进口。
马关条约危害:1允许外国资本投资建厂,打击了民族工业2巨额赔款对经济打击十分严重3割让土地,使殖民地上的人民承受了长期巨大的痛苦4允许日本臣民在通商口岸随意制造,危害最大,由商品输出转入资本输出
戊戌变法:1898.4.23-9.21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央设工农商总局,兴办农商会,鼓励私人投资,奖励发明创造,设立铁路,开采矿藏,开办邮局,编制国家预算,创办国家银行。变法活动的失败,再次说明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根本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需要,更不可能给中国带来光明的前途,在封建统治下,变法道路根本行不通。
辛丑条约:1901.9.7)1赔款四亿五千万两2北京设立使馆区,保证公使安全,各国在使馆区驻兵3削平大沽炮台至北京一线一切军事设施4严惩义和团5修改通商事项6承办首祸诸臣7改衙门为外交部,班列六部之首。
辛丑条约危害:1巨额赔款已经使清政府无力外交权利2允许外国驻兵,对国家主权是空前的危害3在外国侵华势力清洗下,清政府日益成为一个傀儡政府。
甲午战争后,资本输出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主要形式。
中国采矿权的丧失:1895<续议商务专条附章>;第一个实际使中国丧失采矿权:1898<胶澳租界条约>
列强对中国财政金融的控制:1勒索战争赔款2提供政治贷款3建立金融机构
列强对中国贸易的控制:1西方工业品的大量涌入彻底改变了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2西方列强在华势力的膨胀也使中国对外贸易的组织方式发生变化3继中国关税主权丧失之后,中国海关管理主权也丧失了。
chapter 6,中国资本主义的短暂繁荣
国民北京政府收入来源:税收,对外借款;支出:军费和债费;外债:善后借款和西元借款;内债:公债和国库券
三款:1中央专款2中央税收3地方派款
北洋军阀统治特点:军事割据必然导致经济割据
私人资本发展阶段:1912-13;14-21;22-26
民族工业黄金时期原因:1战争本身原因2铁路的修筑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3最直接的原因是战争造成了进出口变动。
棉纱大王:申新集团;火柴大王:鸿生火柴厂
私人工业:1在进口大量减少情况下,迅速得到发展的棉纺业火柴业和机器制造业2由于出口迅速的增加,很快得到大发展的面粉榨油业3主要依靠国内市场扩大,获得发展的卷烟业水泥业4国外市场需求增加,出口上升的缫丝业。
私人矿业: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国煤输入减少2国内民族工业急剧发展,用煤量增加3国际市场煤价上升。
私人资本经济发展特点:1设厂数明显呈上升趋势2设厂规模呈逐步扩大趋势3涉及棉纺面粉缫丝火柴机械水泥等诸多行业4各行业增长速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私人资本经济萧条原因:1帝国主义结束了战争,开始把注意力又转向中国市场,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再度猛增2民国北京政府金融问题开始显现。
萧条景象:1销售市场萎缩,生产厂家大多无利可图2旧厂停工破产,新厂创办数量下降
民族资产经济特点:1部门发展不平衡,缺乏重工业基础2企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生产效率差3对外国技术依赖性很强4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民族资产阶级队伍:1专家型资本家2军阀官僚3买办]
早期工人阶级特点:1地区集中2人数集中3深受剥削压迫
chapter 7,民国初年城乡经济
甲午战争后土地兼并:1军阀官僚掠夺土地增多2商人高利贷者大量兼并土地3帝国列强,特别是教会教堂也加入兼并行列。
帝国主义对农村经济的侵略:1输出资本,直接经营农业2输出商品,打击中国农业3控制农产品市场,直接支配农业生产(操纵原材料价格,进行不等价交换,抑价收购和贷款预购)。
北洋军阀搜刮方式:1发行公债2滥发货币3苛捐杂税
富农经济:近代指一些富裕农民采用长工种地,进行部分商品生产的农业经营方式。
新式富农:土地经营者从国家或地主手中租用土地,然后进行生产投资,采用雇工形式生产。
旧式富农:占有部分土地的富裕农民,由于家庭劳动力不足而经常雇用雇工帮助生产,自己也参与生产;按月或年发放工资,农产品有一部分是商品。
经营地主:一些有较多土地的地主,用部分土地雇工经营,本身不参与劳动,由管家代劳。
手织业发展原因:1充足的棉纱供应2一定的销售市场3织机的改进起了很大作用。
南三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
北四行:盐业银行,大陆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
第一家中国私人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897,上海
第一家国营银行:户部银行,北京
城市经济生活新变化:1经济生活变化2城市中爆发的抵制洋货运动3具有自治性质的市政机构4城市新型文化的兴起5阶梯性传播效应
城乡发展不平衡:1传统家庭手工业开始衰落与农业分离2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经济化
chapter 8,国民党国家资本主义
国民党经济方针:
(一)建立统一财金制度:1整顿财政体制2实行税收改革(关税自主,清理盐税,创设统税)3建立金融体系4进行币制改革(废两改元,法币制度)。
废两改元:废除银两制度,实行银元制度。在客观上起了统一货币发展经济的作用,并扩大了中央银行的权能,有利于银行纸币的推行,为之后的法币制度奠定了基础
法币改革:1统一货币发行权2法币准备金3收兑和保存现银,实行白银国有4确定法币的对外汇率5推行新辅币(镍币,铜币)
(二)对经济资源和基础设施实行国家控制:1对重要经济资源2对重要基础设施3对重要产业部门实行国家控制。
(三)确立重化工业战略,加速工业发展。
四行二局:中央银行1928.10.5,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1933.4,邮政储金汇业局1930.3.15,中央信托局1935.10
创设中央银行目的:1统一国家币制2统一全国金库3调剂国内金融
中央银行特权:1发行兑换券2铸造及发行国币3经理国库4募集内外债务
国民党兼并私人银行方式:1官商合办2经济援助3利用金融恐慌收买4利用人事改组间接控制
国民党农业政策及掠夺:1赋税政策,正税不超过地价1%,副税不超过正税2租佃政策,田租不超过收获量的40%,禁止预租3农村金融政策4农业改良政策。
世界经济危机对农村冲击:1危机期间,各资本主义国家转嫁危机,向外倾销农产品2银价的上涨及农副产品的滞销导致农产品价格下跌3世界经济危机导致农村金融恐慌
农村经济陷入危机:1出租地主增多,经营地主减少2新式农垦公司没落3天灾人祸,农村劳动力外流4农村金融枯竭,无力维持生产5劳动力流失导致荒地大量增加及产量下降
井冈山土地法:1没收一切土地归政府所有,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禁止土地买卖2以人口平均分田,同时实行劳动力标准3分配土地以乡为单位。缺陷:1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地主土地2土地归政府而不归农民3禁止土地买卖
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chapter 9,日本殖民侵略
日军东北方针:确立和巩固对东北殖民地的统治秩序,系统大规模地掠夺东北资源,变东北为发动和支持其侵略战争的军事基地。
日本经济侵略阶段:1七七事变至1938年底,广泛进行各种资源开发掠夺2广州失守,全面抗战爆发至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从平面开发到重点经营3从1941至1944盟军全面反攻,大东亚共荣圈4全面反攻至日本投降,集中少数超重点产业,发展内线,放弃外线。
满铁:是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的简称,是1906年日本天皇下令成立的殖民机构,总部大连。
满业:满州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的简称
粮食出荷:日本帝国主义强制农民将其所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按照日伪政府规定的收购数量价格交售的政策。
四行号:东三省官银号,吉林永衡官银号,黑龙江省官银号,边业银行。
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金融统治,主要是通过伪满洲中央银行来实现的。
日伪金融掠夺:1通货膨胀2强迫储蓄,强迫推销公债。
委托经营:日本私人工商业者自行在华掠夺并经营,主权和经营权都在日本株式会社
适地适产主义:要求在日满华之间实行适当分业,日本发展军工、机械、精工,伪满发展电气、矿业,华北开发盐业和矿业,华中少量发展轻工业。
日本对华北沦陷区掠夺:1掠夺土地2掠夺劳动力3各种苛捐杂税和高利贷4对农产业的统治和掠夺5对封建生产关系的维持
日本队沦陷区金融控制:1设立伪银行,发行伪钞2排斥打击利用法币(收兑法币禁止流通,强制法币贬值,限制人民持有法币)3滥发伪币,实行通货膨胀。
日本队沦陷区的贸易垄断:1封锁海路交通线,垄断我国对外贸易2走私活动猖獗3对物资和贸易的统治4对居民消费品实行配给制度。
chapter 10,抗战时期经济
国民政府工业政策:工业合作运动:是由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发起的运动。经营方式:集体;分散;混合。
国民政府经济政策:1粮食统制2日用必须品统制3工业器统制4外销物资统制5专卖物资
统制政策失败:原因在于其在制定统制政策时,都是从解决财政问题出发,没有考虑到消费者和中小工商业者的利益,影响生产积极性,造成经济萎缩。同时统得过死,腐败盛行,导致最终衰落。
国民政府解决财政问题措施:1增加税收2举借内债3求助外债4田赋征实(阎锡山)
工厂内迁:把沿海工业区迁移内地,建立长期抗战工业基础,避免战争殃祸。作用:1奠定了发展西南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工业布局2为后方带来了一支强有力的技术力量,对大后方工业开发起了很大作用3内迁工厂产品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后方的军需民用。
产业资本包括: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
国统区经济困难:1工人生活不断恶化2农民生活极为悲惨3薪金收入者生活也相当困苦
私人资本民国短暂繁荣原因:1抗战开始后,后撤军队、文员,内迁工厂数量庞大,内地工业不发达,供需矛盾尖锐2帝国主义进口商品的暂时停顿3战争造就的巨大需求4后方商品输出减少5资本及技术的内流。
私人资本衰落原因:国民政府国家垄断资本恶性膨胀1通货膨胀政策2捐税政策3经济统制政策。
减租减息意义:1减少封建性地租额与高利贷利息,减轻封建剥削,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农民抗战生产积极性2实行交租交息,承认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和债主的债权,使之仍有一定经济收入,有利于抗战统一战线的实施。1.37.8.25<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大生产运动:包括农业,运输业,商业三个主体。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保障了军政人员的供给,减轻人民负担,为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共产党发展工业:1建立和发展公营工业2建立和发展合作社工业3保护和发展资本主义工业4发展个体手工业。
根据地银行:1发行货币2代理国库筹划财务,扶植生产,活跃经济3开展货币斗争。
chapter 11,国民党崩溃
美国商品进入中国途经:1通过美国所控制的经济机构2国民政府给美国商品倾销提供了有利条件3通过国民党国家资本经营的公司或国民党官僚资本与美国合营的公司推销商品4在华设立公司5大规模走私
国家垄断资本对民族工业的排挤:1课税繁重2国民政府控制工业原料3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制造成本过高4政府限价过低5高利贷剥削严重6绝大多数厂商得不到外汇7市场狭小。
chapter 12,新民主主义经济
五四指示:1946.5.4<关于反奸清算与土地问题的指示>1坚决拥护农民群众在反奸清算中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耕者有其田2集中打击汉奸恶霸,没收土地,使其完全孤立3一般地主土地出卖以清偿拖欠农民债务,对中小地主适当照顾4一般不动富农土地5保护工商业,地主富农开设的商店、工厂不应侵犯6不可侵犯中农土地,整个运动必须使中农受益7巩固农民土地所有权,调动生产积极性,使农民在劳动中发家致富,发展解放区生产。
中国土地大纲法:1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2没收地主土地及一切财产,征收富农多余土地和财产3地主土地由乡村接收,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并归个人所有4废除一切乡村中在土地改革以前的债务5保护工商业者的财产合法不受侵犯6农民大会选举土改执行机关,维护革命秩序。
土改意义:1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2农民翻身成了主人3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4翻身农民支援了解放战争(参军,粮食供应,其他支援)
新民主主义三大纲领: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土地归农民所有2没收蒋介石为首垄断资本归国家所有3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无产阶级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同时也部分带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解放区农业互助经济发展原因:1通过土地革命实践,获得了领导互助合作运动的丰富经验2随着战事发展,需要的战勤人员越来越多3解放区土地制度的改革极大推动了互助合作经济的发展4为了防止土改后的两极分化,必须大力开展互助合作。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必然性:1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经济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中国当时最重要的生产关系2在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完成本阶级历史使命)3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相对峙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它是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领导,包括多种经济成分4新民主革命决定了新民主经济作为一种过渡形态,前途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唯一出路。
新民主革命胜利意义:1稳定了国内市场,巩固了社会经济秩序2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社会经济3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4巩固了新中国人民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