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国际金融》第一章随堂笔记
时间:
未知2
经济类
第一章 外汇与国际收支
1、 外汇是国际汇兑(Foreign Exchange)的简称。有动态和静态之分。
动态外汇是把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以清偿国际间债务的金融活动。同于国际结算。
静态的外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外汇是各国外汇管理法令所称的外汇:⑴外国货币,包括纸币、铸币;⑵外币支付凭证: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⑶外币有价证券: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⑷特别提款权、欧洲货币单位;⑸其他外汇资产。
狭义的外汇是通常所说的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基本特征:⑴国际性;⑵可兑换性,即表示这些支付手段的货币是可自由兑换的货币(Freely Convertible currency)。⑶可偿性,即在国外能直接作为支付手段无条件的使用,对方也无条件的接受并承认其所代表的价值。
外币表示的有价证券和黄金不能视为外汇,因为他们不能用于国际结算,而只有把他们变为在国外的银行存款才能用于国际结算。外币现钞,严格说来也不能算作狭义外汇。
只有在国外的银行存款,以及索取这些存款的外币票据与外币凭证,才能是狭义外汇。
国外银行存款才是狭义外汇的主体。
2、 1918年以后,国际收支被解释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外汇收支。凡在这一定时期内涉及有外汇收支的国际经济交易,都属于国际收支范畴。是建立在收支基础(现金基础Cash Basis)上的。是狭义的国际收支。
3、 第二次世纪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所制定的概念: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Resident)与非居民(Ninresident)之间经济交易的系统纪录。必须领会:
⑴它强调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经济交易。经济交易是经济价值从当事的一方向另一方的转移。实际上也就是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在两个当时这间的转移。
居住地不同,是划分居民与非居民的依据。区分居住地并不以国籍或法律为标准,而是以交易者的经济利益中心(Center of Economic Interest)所在地,亦即从事生产、消费等经济活动和交易的所在地,作为划分的标准。
⑵关于国际经济交易的内容与特征。
内容可分为五种类型:
① 商品、劳务与商品、劳务间的交换,即易货贸易;
② 金融资产与商品、劳务的交换,即商品、劳务的买卖;
③ 金融资产与金融资产的交换;
④ 商品、劳务由一方向另一方的无偿转移;
⑤ 金融资产由一方向另一方的无偿转移。包括没有外汇收支的经济交易。如易货贸易、清算协定下的记账贸易等。
⑶国际经济交易的统计,以所有权的变更日期为准。
⑷国际收支是个流量的概念。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所有对外经济交易的综合,“一定时期”即为报告期。
国际收支不同于作为存量概念的国际借贷(Balance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亦称为“国际投资地位”或“国际投资头寸”International Invesment Position)。国际借贷是一国在某一时点对外资产与负债的综合,流量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存量的变化,而存量的变化则可能归结为流量的变化。
4、 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 Statement)是一国将其一定时期内(1年或1季)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根据交易的内容与范围,按照经济分析的需要设置账户(Account)或项目(Item)编制出来的统计报表。
5、 各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具有可比性,IMF出版了《国际收支手册》(Balance of Payment –Handbook),国际收支的概念、定义、分类和标准组成(Standard Compents)作了规定和说明。1995年版是最新版。
6、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来记录每笔国际经济交易。借方(Debit)记录资产的增加和负债的减少,贷方(Credit)记录资产的减少和负债的增加。记账法则:
⑴引起本国外汇收入的项目,亦称正号项目(Plus Items),记入贷方,记为“+”(通常省略)
⑵引起本国外汇支出的项目,负号项目(Minus Items),借方,“-”。
7、 就平衡表的每一个项目来说,借方金额与贷方金额并不一定相等,而有差额,称为局部差额(Partial Balance)。当收入大于支出而有盈余(Surplus)时,称为顺差(Favourable Balance);反之,则称为逆差(Unfavourable Balance),逆差数字前冠以“-”好。也有人称逆差为赤字(Deficit),而成顺差为黑字。
8、 经常账户(Current Account,或译为“经常项目”),是经常发生的国际经济交易,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账户。包括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四个项目。
货物(Goods)。该账户记录商品的进口和出口。出口记入贷方,进口记入借方,差额称为贸易差额(Trade Balance),亦称为有形贸易差额(Balance of Visible Trade)。
IMF:进出口均按FOB价计算。
服务(Service)。服务的输入输出,即服务贸易,亦称无形贸易(Invisible Trade)。服务输出记入贷方,服务输入记入借方。
收入(Income,或译为“收益”)。是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与资本)在国家之间的流动所引起的报酬收支。包括:
⑴职工报酬(Compensation of Employees)受雇在国外工作人的报酬记入贷方;受雇在本国工作人的报酬记入借方。
⑵投资收入(Investment Income,或译为“投资收益”)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投资与借贷所引起的报酬(利润、利息、股息与红利等)的收入与支出,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所得报酬的收入与支出。
经常转移(Current Transfers),是商品、劳务或金融资产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转移后,未得到补偿与回报,也称为无偿转移(Unerpuited Transfers)或单方面转移(Unilateral Transfers)。
包括:⑴各级政府的无偿转移;⑵私人的无偿转移。本国向外国的无偿转移记入借方,外国向本国的无偿转移则记入贷方。
9、 资本金融账户(Capital and Financial Account)主要反映资本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转移。
资本账户是按增减额来记账的:债权或资产的净减少,负债的净增加,记为贷方项目;资产的净增加,负债的净减少,记为借方项目。
资本账户:
⑴资本转移(Capital Transfers),投资捐赠(Investment Grants)和债务注销(Debt Cancellation,指债权人放弃债务,而未得到任何回报)。资本转移不经常发生,规模较大,不直接影响当事人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除战争赔款、经援、军援外的经常转移,经常发生,规模较小,直接影响援助者与受援者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
⑵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出售(Acquisition/Disposal of Non-product ,Nonfinancial Assts)无形资产:经常账户,资产账户两方面:ⅰ,经常账户的服务项下记录的,是无形资产的运用所引起的收支;ⅱ,资本账户的资本转移项下记录的是无形资产所有权的买卖所引起的收支。
金融账户(Financial Account)居民与非居民投资与借贷的增减变化。按功能分类:
① 直接投资(Direct Investment)直接投资者(Direct Investment)拥有10%或10%以上的股权。包括:股本资本、用于再投资的收益和其他资本。
② 证券投资(Porfolio Investment)是跨越国界的股本证券和债务证券的投资。
包括:长期债券;货币市场工具,或称可转让的债务工具;派生金融工具(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
③ 其他投资
10、净差错与遗漏(Net Errors and Omissions)国际收支平衡表一个借方总额与贷方总额相抵之后的总的净值为零的报表。一国国际收支平衡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净的借方余额或净的贷方余额。这个余额是统计资料有误差遗漏而形成的。
造成统计资料漏误的主要原因:
第一,统计资料不完整,这是由商品走私、以隐蔽形式进行的资本外逃等人为隐瞒原因形成的。
第二,统计数字的重复计算和漏算;资料来自海关统计、银行报表、官方主管机构的统计报表。
第三,有的统计数字可能是估算的。
人为地设立“净差错与遗漏”项目。经常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和储备与相关项目四个账户的贷方出现余额,在净差错与遗漏项下的借方列出与余额相等的数字;若四个账户的借方出现余额,则在净差错与遗漏项下的贷方列出与余额相等的数字。
11、总差额(Overall Balance)报告期内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对其储备的影响,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概念。未特别指明的情况下,称某国的国际收支为顺差或逆差,局势总差额为顺差或逆差。总差额是经常账户差额、资本账户差额、金融账户差额和净差错与遗漏四项之和。
基本差额(Basic Balance)是反映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差额是经常账户差额与长期资本差额之和。
12、储备与相关项目(Reserves and Related Items)实际是平衡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差额的一个项目,也是平衡项目(Balancing Items)。要反方向记录:增加记入借方,减少则记入贷方。包括:
① 储备资产(Reserve Assets),亦称官方储备(Official Reserves)或国际储备。
② 使用基金组织的信贷和货款,不包括储备部分提款。
③ 对外国官方负债,本国政府和货币当局对非居民的负债。
④ 例外融资(Exceptional Financing,或译为“特殊融资”),一国当局为解决其国际收支融资问题所作的努力。
13、国际收支平衡表是重要的经济分析工具。
14、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方法: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
① 静态分析法是对某国在某一时期(1年或1季)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方法。
② 动态分析法是对某国若干连续时期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分析的方法。发展过程相联系着。在分析一国的国际收支时,需要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起来。
③ 比较分析法包括对一国若干连续时期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的动态分析,也包括对不同国家相同时期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的比较分析。
动态分析和比较分析都是以静态分析为基础的。
15、自主性交易(Autonomous Transactions),或称事前交易(Ex Aante Transactions)是经济实体或个人出自某种经济动机和目的,独立自主的进行的。具有自发性,结果必然不平衡。
16、调节性交易(Accommodating Transactions)是弥补性交易(Compensatory Tansactions)亦称事后交易(Ex-Post Transactions)。
17、线上项目(Items Above the Line)实际是指自主性交易项目,线下项目(Items Below the Line)则是指调节性交易项目。
18、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的各个项目属于自主性交易,储备与相关项目则属于调节性交易。
19、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一般成因:
① 经济周期因素: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经济周期阶段的更替而造成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周期性不平衡(Cyclical Disequilibrium)
② 国民收入因素:一国国民收入的增减,对其国际收支发生影响:国民收入增加,贸易支出和非贸易支出都会增加;国民收入减少,贸易支出与非贸易支出都会减少。收入性不平衡(Income Disequilibrium)
③ 经济结构因素: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往往取决于其贸易收支状况。如该国不能按照世界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输出商品的结构,该国的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就将产生不平衡。结构性不平衡(Structural Disequilibrium)
④ 货币价值因素:一定的汇率水平下,一国的物价与商品成本高于其他国家,必然对其出口不利而有利于进口,使其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发生逆差;由货币对内价值的高低所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货币性不平衡(Monetary Disequilibrium)
⑤ 偶发性因素
国际游资(International Hot Money,指为追逐高利和躲避政治、经济风险而经常在各国际金融中心调出调入的短期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上述因素影响下而发生的。
经济结构性因素和经济增长率变化所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具有长期、持久的性质,称为持久性不平衡(Secular Disequilibrium);其他因素所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仅具有临时性,被称为暂时性不平衡(Temporary Disequilibrium)
20、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影响:
㈠国际收支逆差的影响:(外汇供不应求)
会引起本国货币汇率下浮,逆差严重,会使本币汇率急剧跌落。当局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短期)抛售外汇和买进本国货币。
缺点:
① 消耗外汇储备;
② 形成国内的货币紧缩形势,促使利率水平上升,引致失业的增加和国民收入增长率的相对与绝对下降;
③ 资本流出>资本流入,造成国内资金的紧张,影响经济增长。
优点:外币汇率上升,本国货币下降,本国经济发展正常,促使出口增加。
㈡国际收支顺差的影响:顺差可以增大其外汇储备,加强其对外支付能力。
不利影响:
① 使本国货币汇率上升,不利于其出口贸易的发展,加重国内的失业问题;
② 本国货币供应量增长,加重通货膨胀;
③ 加剧国际摩擦;
④ 出口过多所形成的贸易收支顺差,国内可供使用资源的减少。
优点:①将顺差直接投资国际市场;②提高科技含量(技术)
相比之下,逆差所产生的影响更为险恶,因为它会造成国内经济的萎缩、失业的大量增加和外汇储备的枯竭,采取调节措施要更为紧迫。
21、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措施:
㈠外汇缓冲政策:把黄金外汇储备作为缓冲体(Buffer),优点:简便易行;局限性:不适于对付长期、巨额国际收支赤字。
㈡财政货币政策:
①财政政策:顺差: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逆差: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支出,从而抑制总需求和物价上涨。实行的财政政策取决于国内经济需要。
②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亦称金融政策,间接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措施。
Ⅰ、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其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持有的未到期票据进行再贴现时所收取利息计算的比率。
再贴现率(Rediscount Rate),借以影响金融市场利息率的政策。
贴现政策是西方国家最普遍、最频繁采用的间接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措施。
对国际收支影响:ⅰ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ⅱ商业银行提高再贴现率;ⅲ市场利率提高:贷款利率提高,经济紧缩→失业上升→人均收入水平下降→消费水平下降(企业、个人)→进口下降出口相对上升→经常贸易收支解决;
存款利率提高:外资流入上升→本资流出下降→资本项目改善。
Ⅱ、改变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政策
③ 汇率政策:一国通过汇率的调整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措施。逆差时,实行货币法定贬值(Devaluation);顺差时,实行货币法定升值(Revaluation)外力压迫下,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1973年春固定汇率制(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变为浮动汇率制(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发达国家积极进行市场干预:逆差:外汇上涨,本币下降;顺差:外汇下降,本币上涨。
④ 直接管制(Direct Control)是政府通过发布行政命令,对国际经济交易进行行政干预,以求国际收支平衡。包括:外汇管制(Foreign Exchange Control)和贸易管制。
实行管制政策,既为国际经济组织所反对,由会引起他国的反抗和报复。
暂时性原因国际收支不平衡,运用外汇缓冲政策;货币性不平衡,运用货币贬值的汇率政策;收入性不平衡,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实行紧缩性政策措施;经济结构性不平衡,采取直接管制。
22、“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理论(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金本位时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自动调节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Hume,David)。
逆差引起黄金外流,黄金外流引起货币供给减少和物价下跌。物价下跌,有利于出口贸易,而不利于进口贸易。黄金流入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和物价上涨。
23、 弹性分析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适用于纸币流通制度。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l)提出,后经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Robinson)和美国经济学家勒纳(A.P.Larner)发展而形成。弹性分析理论:紧紧围绕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来论述国际收支问题。
弹性分析理论主要研究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所谓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是进出口商品的供求数量对进出口价格变化反映的程度:弹性大,进出口商品价格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供求数量;弹性小,对进出口商品供求数量的影响较小。
出口需求弹性为Dx,进口需求弹性为Di,当Dx+Di>1时,货币贬值有利于改善贸易收支。“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Dx+Di=1时,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不发生作用;当Dx+Di<1时,货币贬值会使贸易收支逆差扩大。
弹性理论还认为:
⑴如果出口供给弹性(Sx)与进口供给弹性(Si)二项之乘积小于出口需求弹性(Dx)与进口需求弹性(Di)二项之乘积,即SxSi<DxDi,货币贬值可以引起改善贸易条件的作用。
⑵SxSi>DxDi,货币贬值会使贸易条件恶化。⑶SxSi=DxDi,货币贬值不会使贸易条件发生变化。
局限性:
⑴局限于贸易收支,为考虑到劳务进出口与国际间的资本移动。
⑵弹性分析理论以小于“充分就业”为条件,因而做出了供给有完全的弹性的假定。不适用于复苏与高涨阶段。
⑶弹性分析理论忽视了汇率变动效应的“时滞”(Time Lag)问题。汇率变动在贸易收支上的效应是呈“J形曲线”(J Curve)
⑷分析了货币贬值后初始阶段的价格,未考察继发的通货膨胀。
⑸弹性分析理论采用“局部均衡”方法分析国际收支问题也增加了它的局限性。
24、 吸收分析理论,美国经济学家亚历山大(S.Alexander)阐述的理论。Y为国民收入,C为私人消费,I为私人投资,G为政府支出。Y=C+I+G+(X-M);X为出口收入,M为进口支出。
明显的缺陷,它忽视了在国际收支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国际间资本移动等因素。
25、 货币分析理论,70年代中后期流行的一种国际收支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R.A.Mundell)和约翰逊(H.G.Johanson)是现代货币主义理论在国际收支方面的延伸。
作用:货币需求>货币供应,会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货币需求<货币供应,会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货币需求与货币供应处于平衡状态,将使国际收支平衡。
货币分析理论可看出:
⑴“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理论在现代条件下的进一步发展。
⑵它考虑到了资本在国际间移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⑶研究的是长期货币供应平衡在国际收支上的平衡效果,忽视了短期国际收支不平衡所带来的影响。(缺陷)
26、 内不平衡与外不平衡冲突与协调的理论:内部平衡是“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外部平衡主要是国际收支平衡。
纠正外部失衡的对策为:
⑴开支变更政策(Expenditure Changing Policies)亦称开支调整政策(Expenditure Adjustment Policies)即政府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支出),以求得国际收支平衡。
⑵开支转换政策(Expenditure Switching Policies)即政府采用汇率变动措施,是国内相对价格(Relative Price)和国外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对国货与外国货之需求转换的一种政策。
⑶直接管制是政府对某一或某些经济部门予以限制或优待。分为:财政性管制和货币性管制。
“丁伯根原则”(Tinbergen Rule):为达到一个经济目标,政府至少要运用一种有效的政策;为达到几个经济目标,政府至少要运用几种独立、有效的政策。
“米德冲突”(Meade Conflict):如果政府只运用开支变更政策,不同时运用其它两种,不仅不能同时实现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而且会导致这两种平衡之间发生冲突。
“蒙代尔分配原则”(Mundell Assignment Rule):分配给财政政策以稳定国内经济的任务,而分配给货币政策以稳定国际收支任务。
1、 外汇是国际汇兑(Foreign Exchange)的简称。有动态和静态之分。
动态外汇是把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以清偿国际间债务的金融活动。同于国际结算。
静态的外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外汇是各国外汇管理法令所称的外汇:⑴外国货币,包括纸币、铸币;⑵外币支付凭证: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⑶外币有价证券: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⑷特别提款权、欧洲货币单位;⑸其他外汇资产。
狭义的外汇是通常所说的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基本特征:⑴国际性;⑵可兑换性,即表示这些支付手段的货币是可自由兑换的货币(Freely Convertible currency)。⑶可偿性,即在国外能直接作为支付手段无条件的使用,对方也无条件的接受并承认其所代表的价值。
外币表示的有价证券和黄金不能视为外汇,因为他们不能用于国际结算,而只有把他们变为在国外的银行存款才能用于国际结算。外币现钞,严格说来也不能算作狭义外汇。
只有在国外的银行存款,以及索取这些存款的外币票据与外币凭证,才能是狭义外汇。
国外银行存款才是狭义外汇的主体。
2、 1918年以后,国际收支被解释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外汇收支。凡在这一定时期内涉及有外汇收支的国际经济交易,都属于国际收支范畴。是建立在收支基础(现金基础Cash Basis)上的。是狭义的国际收支。
3、 第二次世纪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所制定的概念: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Resident)与非居民(Ninresident)之间经济交易的系统纪录。必须领会:
⑴它强调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经济交易。经济交易是经济价值从当事的一方向另一方的转移。实际上也就是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在两个当时这间的转移。
居住地不同,是划分居民与非居民的依据。区分居住地并不以国籍或法律为标准,而是以交易者的经济利益中心(Center of Economic Interest)所在地,亦即从事生产、消费等经济活动和交易的所在地,作为划分的标准。
⑵关于国际经济交易的内容与特征。
内容可分为五种类型:
① 商品、劳务与商品、劳务间的交换,即易货贸易;
② 金融资产与商品、劳务的交换,即商品、劳务的买卖;
③ 金融资产与金融资产的交换;
④ 商品、劳务由一方向另一方的无偿转移;
⑤ 金融资产由一方向另一方的无偿转移。包括没有外汇收支的经济交易。如易货贸易、清算协定下的记账贸易等。
⑶国际经济交易的统计,以所有权的变更日期为准。
⑷国际收支是个流量的概念。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所有对外经济交易的综合,“一定时期”即为报告期。
国际收支不同于作为存量概念的国际借贷(Balance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亦称为“国际投资地位”或“国际投资头寸”International Invesment Position)。国际借贷是一国在某一时点对外资产与负债的综合,流量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存量的变化,而存量的变化则可能归结为流量的变化。
4、 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 Statement)是一国将其一定时期内(1年或1季)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根据交易的内容与范围,按照经济分析的需要设置账户(Account)或项目(Item)编制出来的统计报表。
5、 各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具有可比性,IMF出版了《国际收支手册》(Balance of Payment –Handbook),国际收支的概念、定义、分类和标准组成(Standard Compents)作了规定和说明。1995年版是最新版。
6、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来记录每笔国际经济交易。借方(Debit)记录资产的增加和负债的减少,贷方(Credit)记录资产的减少和负债的增加。记账法则:
⑴引起本国外汇收入的项目,亦称正号项目(Plus Items),记入贷方,记为“+”(通常省略)
⑵引起本国外汇支出的项目,负号项目(Minus Items),借方,“-”。
7、 就平衡表的每一个项目来说,借方金额与贷方金额并不一定相等,而有差额,称为局部差额(Partial Balance)。当收入大于支出而有盈余(Surplus)时,称为顺差(Favourable Balance);反之,则称为逆差(Unfavourable Balance),逆差数字前冠以“-”好。也有人称逆差为赤字(Deficit),而成顺差为黑字。
8、 经常账户(Current Account,或译为“经常项目”),是经常发生的国际经济交易,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账户。包括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四个项目。
货物(Goods)。该账户记录商品的进口和出口。出口记入贷方,进口记入借方,差额称为贸易差额(Trade Balance),亦称为有形贸易差额(Balance of Visible Trade)。
IMF:进出口均按FOB价计算。
服务(Service)。服务的输入输出,即服务贸易,亦称无形贸易(Invisible Trade)。服务输出记入贷方,服务输入记入借方。
收入(Income,或译为“收益”)。是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与资本)在国家之间的流动所引起的报酬收支。包括:
⑴职工报酬(Compensation of Employees)受雇在国外工作人的报酬记入贷方;受雇在本国工作人的报酬记入借方。
⑵投资收入(Investment Income,或译为“投资收益”)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投资与借贷所引起的报酬(利润、利息、股息与红利等)的收入与支出,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所得报酬的收入与支出。
经常转移(Current Transfers),是商品、劳务或金融资产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转移后,未得到补偿与回报,也称为无偿转移(Unerpuited Transfers)或单方面转移(Unilateral Transfers)。
包括:⑴各级政府的无偿转移;⑵私人的无偿转移。本国向外国的无偿转移记入借方,外国向本国的无偿转移则记入贷方。
9、 资本金融账户(Capital and Financial Account)主要反映资本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转移。
资本账户是按增减额来记账的:债权或资产的净减少,负债的净增加,记为贷方项目;资产的净增加,负债的净减少,记为借方项目。
资本账户:
⑴资本转移(Capital Transfers),投资捐赠(Investment Grants)和债务注销(Debt Cancellation,指债权人放弃债务,而未得到任何回报)。资本转移不经常发生,规模较大,不直接影响当事人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除战争赔款、经援、军援外的经常转移,经常发生,规模较小,直接影响援助者与受援者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
⑵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出售(Acquisition/Disposal of Non-product ,Nonfinancial Assts)无形资产:经常账户,资产账户两方面:ⅰ,经常账户的服务项下记录的,是无形资产的运用所引起的收支;ⅱ,资本账户的资本转移项下记录的是无形资产所有权的买卖所引起的收支。
金融账户(Financial Account)居民与非居民投资与借贷的增减变化。按功能分类:
① 直接投资(Direct Investment)直接投资者(Direct Investment)拥有10%或10%以上的股权。包括:股本资本、用于再投资的收益和其他资本。
② 证券投资(Porfolio Investment)是跨越国界的股本证券和债务证券的投资。
包括:长期债券;货币市场工具,或称可转让的债务工具;派生金融工具(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
③ 其他投资
10、净差错与遗漏(Net Errors and Omissions)国际收支平衡表一个借方总额与贷方总额相抵之后的总的净值为零的报表。一国国际收支平衡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净的借方余额或净的贷方余额。这个余额是统计资料有误差遗漏而形成的。
造成统计资料漏误的主要原因:
第一,统计资料不完整,这是由商品走私、以隐蔽形式进行的资本外逃等人为隐瞒原因形成的。
第二,统计数字的重复计算和漏算;资料来自海关统计、银行报表、官方主管机构的统计报表。
第三,有的统计数字可能是估算的。
人为地设立“净差错与遗漏”项目。经常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和储备与相关项目四个账户的贷方出现余额,在净差错与遗漏项下的借方列出与余额相等的数字;若四个账户的借方出现余额,则在净差错与遗漏项下的贷方列出与余额相等的数字。
11、总差额(Overall Balance)报告期内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对其储备的影响,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概念。未特别指明的情况下,称某国的国际收支为顺差或逆差,局势总差额为顺差或逆差。总差额是经常账户差额、资本账户差额、金融账户差额和净差错与遗漏四项之和。
基本差额(Basic Balance)是反映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差额是经常账户差额与长期资本差额之和。
12、储备与相关项目(Reserves and Related Items)实际是平衡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差额的一个项目,也是平衡项目(Balancing Items)。要反方向记录:增加记入借方,减少则记入贷方。包括:
① 储备资产(Reserve Assets),亦称官方储备(Official Reserves)或国际储备。
② 使用基金组织的信贷和货款,不包括储备部分提款。
③ 对外国官方负债,本国政府和货币当局对非居民的负债。
④ 例外融资(Exceptional Financing,或译为“特殊融资”),一国当局为解决其国际收支融资问题所作的努力。
13、国际收支平衡表是重要的经济分析工具。
14、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方法: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
① 静态分析法是对某国在某一时期(1年或1季)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方法。
② 动态分析法是对某国若干连续时期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分析的方法。发展过程相联系着。在分析一国的国际收支时,需要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起来。
③ 比较分析法包括对一国若干连续时期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的动态分析,也包括对不同国家相同时期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的比较分析。
动态分析和比较分析都是以静态分析为基础的。
15、自主性交易(Autonomous Transactions),或称事前交易(Ex Aante Transactions)是经济实体或个人出自某种经济动机和目的,独立自主的进行的。具有自发性,结果必然不平衡。
16、调节性交易(Accommodating Transactions)是弥补性交易(Compensatory Tansactions)亦称事后交易(Ex-Post Transactions)。
17、线上项目(Items Above the Line)实际是指自主性交易项目,线下项目(Items Below the Line)则是指调节性交易项目。
18、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的各个项目属于自主性交易,储备与相关项目则属于调节性交易。
19、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一般成因:
① 经济周期因素: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经济周期阶段的更替而造成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周期性不平衡(Cyclical Disequilibrium)
② 国民收入因素:一国国民收入的增减,对其国际收支发生影响:国民收入增加,贸易支出和非贸易支出都会增加;国民收入减少,贸易支出与非贸易支出都会减少。收入性不平衡(Income Disequilibrium)
③ 经济结构因素: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往往取决于其贸易收支状况。如该国不能按照世界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输出商品的结构,该国的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就将产生不平衡。结构性不平衡(Structural Disequilibrium)
④ 货币价值因素:一定的汇率水平下,一国的物价与商品成本高于其他国家,必然对其出口不利而有利于进口,使其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发生逆差;由货币对内价值的高低所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货币性不平衡(Monetary Disequilibrium)
⑤ 偶发性因素
国际游资(International Hot Money,指为追逐高利和躲避政治、经济风险而经常在各国际金融中心调出调入的短期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上述因素影响下而发生的。
经济结构性因素和经济增长率变化所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具有长期、持久的性质,称为持久性不平衡(Secular Disequilibrium);其他因素所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仅具有临时性,被称为暂时性不平衡(Temporary Disequilibrium)
20、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影响:
㈠国际收支逆差的影响:(外汇供不应求)
会引起本国货币汇率下浮,逆差严重,会使本币汇率急剧跌落。当局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短期)抛售外汇和买进本国货币。
缺点:
① 消耗外汇储备;
② 形成国内的货币紧缩形势,促使利率水平上升,引致失业的增加和国民收入增长率的相对与绝对下降;
③ 资本流出>资本流入,造成国内资金的紧张,影响经济增长。
优点:外币汇率上升,本国货币下降,本国经济发展正常,促使出口增加。
㈡国际收支顺差的影响:顺差可以增大其外汇储备,加强其对外支付能力。
不利影响:
① 使本国货币汇率上升,不利于其出口贸易的发展,加重国内的失业问题;
② 本国货币供应量增长,加重通货膨胀;
③ 加剧国际摩擦;
④ 出口过多所形成的贸易收支顺差,国内可供使用资源的减少。
优点:①将顺差直接投资国际市场;②提高科技含量(技术)
相比之下,逆差所产生的影响更为险恶,因为它会造成国内经济的萎缩、失业的大量增加和外汇储备的枯竭,采取调节措施要更为紧迫。
21、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措施:
㈠外汇缓冲政策:把黄金外汇储备作为缓冲体(Buffer),优点:简便易行;局限性:不适于对付长期、巨额国际收支赤字。
㈡财政货币政策:
①财政政策:顺差: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逆差: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支出,从而抑制总需求和物价上涨。实行的财政政策取决于国内经济需要。
②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亦称金融政策,间接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措施。
Ⅰ、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其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持有的未到期票据进行再贴现时所收取利息计算的比率。
再贴现率(Rediscount Rate),借以影响金融市场利息率的政策。
贴现政策是西方国家最普遍、最频繁采用的间接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措施。
对国际收支影响:ⅰ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ⅱ商业银行提高再贴现率;ⅲ市场利率提高:贷款利率提高,经济紧缩→失业上升→人均收入水平下降→消费水平下降(企业、个人)→进口下降出口相对上升→经常贸易收支解决;
存款利率提高:外资流入上升→本资流出下降→资本项目改善。
Ⅱ、改变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政策
③ 汇率政策:一国通过汇率的调整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措施。逆差时,实行货币法定贬值(Devaluation);顺差时,实行货币法定升值(Revaluation)外力压迫下,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1973年春固定汇率制(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变为浮动汇率制(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发达国家积极进行市场干预:逆差:外汇上涨,本币下降;顺差:外汇下降,本币上涨。
④ 直接管制(Direct Control)是政府通过发布行政命令,对国际经济交易进行行政干预,以求国际收支平衡。包括:外汇管制(Foreign Exchange Control)和贸易管制。
实行管制政策,既为国际经济组织所反对,由会引起他国的反抗和报复。
暂时性原因国际收支不平衡,运用外汇缓冲政策;货币性不平衡,运用货币贬值的汇率政策;收入性不平衡,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实行紧缩性政策措施;经济结构性不平衡,采取直接管制。
22、“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理论(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金本位时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自动调节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Hume,David)。
逆差引起黄金外流,黄金外流引起货币供给减少和物价下跌。物价下跌,有利于出口贸易,而不利于进口贸易。黄金流入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和物价上涨。
23、 弹性分析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适用于纸币流通制度。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l)提出,后经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Robinson)和美国经济学家勒纳(A.P.Larner)发展而形成。弹性分析理论:紧紧围绕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来论述国际收支问题。
弹性分析理论主要研究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所谓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是进出口商品的供求数量对进出口价格变化反映的程度:弹性大,进出口商品价格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供求数量;弹性小,对进出口商品供求数量的影响较小。
出口需求弹性为Dx,进口需求弹性为Di,当Dx+Di>1时,货币贬值有利于改善贸易收支。“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Dx+Di=1时,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不发生作用;当Dx+Di<1时,货币贬值会使贸易收支逆差扩大。
弹性理论还认为:
⑴如果出口供给弹性(Sx)与进口供给弹性(Si)二项之乘积小于出口需求弹性(Dx)与进口需求弹性(Di)二项之乘积,即SxSi<DxDi,货币贬值可以引起改善贸易条件的作用。
⑵SxSi>DxDi,货币贬值会使贸易条件恶化。⑶SxSi=DxDi,货币贬值不会使贸易条件发生变化。
局限性:
⑴局限于贸易收支,为考虑到劳务进出口与国际间的资本移动。
⑵弹性分析理论以小于“充分就业”为条件,因而做出了供给有完全的弹性的假定。不适用于复苏与高涨阶段。
⑶弹性分析理论忽视了汇率变动效应的“时滞”(Time Lag)问题。汇率变动在贸易收支上的效应是呈“J形曲线”(J Curve)
⑷分析了货币贬值后初始阶段的价格,未考察继发的通货膨胀。
⑸弹性分析理论采用“局部均衡”方法分析国际收支问题也增加了它的局限性。
24、 吸收分析理论,美国经济学家亚历山大(S.Alexander)阐述的理论。Y为国民收入,C为私人消费,I为私人投资,G为政府支出。Y=C+I+G+(X-M);X为出口收入,M为进口支出。
明显的缺陷,它忽视了在国际收支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国际间资本移动等因素。
25、 货币分析理论,70年代中后期流行的一种国际收支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R.A.Mundell)和约翰逊(H.G.Johanson)是现代货币主义理论在国际收支方面的延伸。
作用:货币需求>货币供应,会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货币需求<货币供应,会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货币需求与货币供应处于平衡状态,将使国际收支平衡。
货币分析理论可看出:
⑴“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理论在现代条件下的进一步发展。
⑵它考虑到了资本在国际间移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⑶研究的是长期货币供应平衡在国际收支上的平衡效果,忽视了短期国际收支不平衡所带来的影响。(缺陷)
26、 内不平衡与外不平衡冲突与协调的理论:内部平衡是“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外部平衡主要是国际收支平衡。
纠正外部失衡的对策为:
⑴开支变更政策(Expenditure Changing Policies)亦称开支调整政策(Expenditure Adjustment Policies)即政府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支出),以求得国际收支平衡。
⑵开支转换政策(Expenditure Switching Policies)即政府采用汇率变动措施,是国内相对价格(Relative Price)和国外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对国货与外国货之需求转换的一种政策。
⑶直接管制是政府对某一或某些经济部门予以限制或优待。分为:财政性管制和货币性管制。
“丁伯根原则”(Tinbergen Rule):为达到一个经济目标,政府至少要运用一种有效的政策;为达到几个经济目标,政府至少要运用几种独立、有效的政策。
“米德冲突”(Meade Conflict):如果政府只运用开支变更政策,不同时运用其它两种,不仅不能同时实现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而且会导致这两种平衡之间发生冲突。
“蒙代尔分配原则”(Mundell Assignment Rule):分配给财政政策以稳定国内经济的任务,而分配给货币政策以稳定国际收支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