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同路故事:送货小伙儿当上大学准老师
时间:
未知2
学习方法
夜空中飘着小雨,寒风瑟瑟。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培训中心的一间办公室里灯火通明,一帮年轻人在热烈地讨论着节目策划。领头的被大家称为“李老师”,他其实只有23岁,年轻、帅气的脸庞上架副黑眼镜,一身得体的休闲服,笑起来很阳光。
“李老师”叫李树君,高一辍学后,曾做过火车装卸工、厕所清洁工、图书送货员。通过3年自考,他不仅以优异成绩取得大专文凭,本科也快毕业了,还成了大学里的“准老师”。
打工4载盼读书
2001年3月31日,对树君来说,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那一天,刚开始半年的高一生活不得不终止了。父母靠种地为生,弟弟也在读书,高额开支让家里不堪重负,树君只得含泪离开校园。
当晚,树君被一位亲戚领着从天津老家坐火车到北京,开始了近4年的打工生涯。一天,亲戚指着一个铁路货场对他说:“树君,你就从搬这些钢筋开始吧。”
16岁的树君,身子骨还很单薄,握惯笔的手要经受粗重钢筋的磨砺。铁路货运要求随到随搬,树君有时半夜睡得正香就被叫醒。一天下来,他浑身像散了架似的,双手也被磨出了血泡,但他咬牙坚持了下来。28天后,他拿到了凝聚着血汗的第一笔工资375元。“我一辈子都记得这个数字。”
之后,树君到一家出版社当书库保管员,虽然要和六七个人挤住在一间宿舍里,但日子总阄榷了下来。打扫仓库厕所每?0元,为了多挣钱,树君二话不说,拿起笤帚,冲进恶臭的厕所。
临近夏日,仓库热得像蒸笼。树君要在里面汗流浃背地搬书,再随车送往各大物流公司。工作虽艰辛,但比起搬钢筋的日子要好多了。偶尔,树君也到高校送书。每每驻足北大、清华校园,看到同龄人在大学校园幸福读书,树君心里就充满了向往。
为此,树君整晚整晚地失眠,读书的欲望充满心间,但那时的树君以为上大学只有高考(Q吧)一条路。他想读书,却感觉那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三年自考攻专科
2003年的一天,树君送书经过北四环中路,无意间瞟到“北京城市学院”六个大字。司机给树君讲起了自学考试,树君眼睛睁得亮亮的,一下子看到了上大学的希望。2004年11月,他正式成为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培训中心的一名学生。
插班上的第一堂课是《综合英语一》,上课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外语系副教授李远征。李老师一口纯正的英文,对只有初中底子的树君来说,无疑是在听天书。树君艰难地熬过第一堂课,心里咯噔一下:这一步是不是选错了?“上还有一点希望,不上一点希望都没有。”树君想通后,开始铆劲儿学。他把课文里的单词一个个查出中文意思,再一个个抄写下来,一个个背诵下来。经过一周努力,第二堂课便有了效果。李老师让大家上台复述课文,树君硬着头皮走上讲台,连比划带说居然完成了。班里响起了热烈掌声,李老师用英语说了一大串表扬话。“虽然我听不懂,但我从李老师的表情中得到了答案。”
闯过第一关,树君信心百倍地投入学习中。2005年4月自考是第一次“练兵”,树君不敢掉以轻心。但成绩出来后,4门课只过了一半,《水平考试一》考了56分,树君一下子蒙了,爱生心切的李老师拍着他肩膀,不停地安慰说:“树君,你已经很不简单了,咱们再加把劲儿。”
当年10月自考,树君下定决心打个翻身仗。临考前,他每天6点半准时到教室,一直学到晚上10点多才回去。考试当天,他凌晨3点就起来,一直复习到早晨7点,把课本整个又复习了一遍才走向考场。功夫不负用心人,这次他报考的5门课全部通过,《综合英语一》考了全班最高分77分。
多少次早出晚归,多少个不眠之夜,三年后,树君从当年全班基础最差的学生,成了最优秀的学生,不仅最早拿下专科文凭,本科也即将毕业。其中,11门课是全班最高分,专科平均76.5分。
多才多艺成“老师”
3年自考,树君并不一味死读书。第一次参加演讲比赛,就夺得了一等奖,坐在台下的学校副校长陈宝瑜教授直夸:“李树君的演讲,听了上一句,还想听下一句。”
年终学校文艺演出,树君又是唱京剧又是演小品,用东北方言、身边素材创作的小品《心病》至今让学校师生津津乐道。换上京剧行头唱旦角,台上的树君字正腔圆,动作惟妙惟肖,征服了观众。树君会唱京剧的本领很快在校园里传开了。为此,他也成了学校“演讲”和“文艺”双料特长生。
树君在班里担任团支部书记,不仅积极要求进步,而且乐于助人。入学第21天,树君就向学校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现在已被校党委发展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班里张惠同学突发重病,他带头组织了一场爱心捐助活动,引起社会媒体关注,筹得善款2万多元,遗憾地是最终未能挽回同学的生命。学生会副主席武艳艳说,树君不仅在团学工作中给她帮助最大,工作之余还帮她补习英语。学生会干部曾鑫说:“他就是那个不见面会想的人。”
由于成绩优秀、多才多艺,今年10月底,树君被学校留下来做学生工作,曾经的送货郎,成了一名大学“准老师”。现在回村里,树君是人见人夸的学习榜样。“即便不能像雄鹰那样一飞冲天,也要像蜗牛那样凭意志和耐力勇敢前行。”树君扑闪着大眼睛,心中正憧憬着更高目标,满脸自信。
“李老师”叫李树君,高一辍学后,曾做过火车装卸工、厕所清洁工、图书送货员。通过3年自考,他不仅以优异成绩取得大专文凭,本科也快毕业了,还成了大学里的“准老师”。
打工4载盼读书
2001年3月31日,对树君来说,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那一天,刚开始半年的高一生活不得不终止了。父母靠种地为生,弟弟也在读书,高额开支让家里不堪重负,树君只得含泪离开校园。
当晚,树君被一位亲戚领着从天津老家坐火车到北京,开始了近4年的打工生涯。一天,亲戚指着一个铁路货场对他说:“树君,你就从搬这些钢筋开始吧。”
16岁的树君,身子骨还很单薄,握惯笔的手要经受粗重钢筋的磨砺。铁路货运要求随到随搬,树君有时半夜睡得正香就被叫醒。一天下来,他浑身像散了架似的,双手也被磨出了血泡,但他咬牙坚持了下来。28天后,他拿到了凝聚着血汗的第一笔工资375元。“我一辈子都记得这个数字。”
之后,树君到一家出版社当书库保管员,虽然要和六七个人挤住在一间宿舍里,但日子总阄榷了下来。打扫仓库厕所每?0元,为了多挣钱,树君二话不说,拿起笤帚,冲进恶臭的厕所。
临近夏日,仓库热得像蒸笼。树君要在里面汗流浃背地搬书,再随车送往各大物流公司。工作虽艰辛,但比起搬钢筋的日子要好多了。偶尔,树君也到高校送书。每每驻足北大、清华校园,看到同龄人在大学校园幸福读书,树君心里就充满了向往。
为此,树君整晚整晚地失眠,读书的欲望充满心间,但那时的树君以为上大学只有高考(Q吧)一条路。他想读书,却感觉那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三年自考攻专科
2003年的一天,树君送书经过北四环中路,无意间瞟到“北京城市学院”六个大字。司机给树君讲起了自学考试,树君眼睛睁得亮亮的,一下子看到了上大学的希望。2004年11月,他正式成为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培训中心的一名学生。
插班上的第一堂课是《综合英语一》,上课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外语系副教授李远征。李老师一口纯正的英文,对只有初中底子的树君来说,无疑是在听天书。树君艰难地熬过第一堂课,心里咯噔一下:这一步是不是选错了?“上还有一点希望,不上一点希望都没有。”树君想通后,开始铆劲儿学。他把课文里的单词一个个查出中文意思,再一个个抄写下来,一个个背诵下来。经过一周努力,第二堂课便有了效果。李老师让大家上台复述课文,树君硬着头皮走上讲台,连比划带说居然完成了。班里响起了热烈掌声,李老师用英语说了一大串表扬话。“虽然我听不懂,但我从李老师的表情中得到了答案。”
闯过第一关,树君信心百倍地投入学习中。2005年4月自考是第一次“练兵”,树君不敢掉以轻心。但成绩出来后,4门课只过了一半,《水平考试一》考了56分,树君一下子蒙了,爱生心切的李老师拍着他肩膀,不停地安慰说:“树君,你已经很不简单了,咱们再加把劲儿。”
当年10月自考,树君下定决心打个翻身仗。临考前,他每天6点半准时到教室,一直学到晚上10点多才回去。考试当天,他凌晨3点就起来,一直复习到早晨7点,把课本整个又复习了一遍才走向考场。功夫不负用心人,这次他报考的5门课全部通过,《综合英语一》考了全班最高分77分。
多少次早出晚归,多少个不眠之夜,三年后,树君从当年全班基础最差的学生,成了最优秀的学生,不仅最早拿下专科文凭,本科也即将毕业。其中,11门课是全班最高分,专科平均76.5分。
多才多艺成“老师”
3年自考,树君并不一味死读书。第一次参加演讲比赛,就夺得了一等奖,坐在台下的学校副校长陈宝瑜教授直夸:“李树君的演讲,听了上一句,还想听下一句。”
年终学校文艺演出,树君又是唱京剧又是演小品,用东北方言、身边素材创作的小品《心病》至今让学校师生津津乐道。换上京剧行头唱旦角,台上的树君字正腔圆,动作惟妙惟肖,征服了观众。树君会唱京剧的本领很快在校园里传开了。为此,他也成了学校“演讲”和“文艺”双料特长生。
树君在班里担任团支部书记,不仅积极要求进步,而且乐于助人。入学第21天,树君就向学校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现在已被校党委发展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班里张惠同学突发重病,他带头组织了一场爱心捐助活动,引起社会媒体关注,筹得善款2万多元,遗憾地是最终未能挽回同学的生命。学生会副主席武艳艳说,树君不仅在团学工作中给她帮助最大,工作之余还帮她补习英语。学生会干部曾鑫说:“他就是那个不见面会想的人。”
由于成绩优秀、多才多艺,今年10月底,树君被学校留下来做学生工作,曾经的送货郎,成了一名大学“准老师”。现在回村里,树君是人见人夸的学习榜样。“即便不能像雄鹰那样一飞冲天,也要像蜗牛那样凭意志和耐力勇敢前行。”树君扑闪着大眼睛,心中正憧憬着更高目标,满脸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