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高考备考 > 数学备考 >

高考数学基础知识点(2)

时间: 谢君2 数学备考

  第五部分 直线与圆

  1.直线方程

  ⑴点斜式:;⑵斜截式:;⑶截距式:;

  ⑷两点式: ;⑸一般式:,(A,B不全为0)。

  (直线的方向向量:(,法向量(

  2.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步骤是:

  (1)列约束条件;(2)作可行域,写目标函数;(3)确定目标函数的最优解。

  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4.直线系

  5.几个公式

  ⑴设A(x1,y1)、B(x2,y2)、C(x3,y3),⊿ABC的重心G:();

  ⑵点P(x0,y0)到直线Ax+By+C=0的距离:;

  ⑶两条平行线Ax+By+C1=0与 Ax+By+C2=0的距离是;

  6.圆的方程:

  ⑴标准方程:①;②。

  ⑵一般方程: (

  注:Ax2+Bxy+Cy2+Dx+Ey+F=0表示圆 A=C≠0且B=0且D2+E2-4AF>0;

  7.圆的方程的求法:⑴待定系数法;⑵几何法;⑶圆系法。

  8.圆系:

  ⑴;

  注:当时表示两圆交线。

  ⑵。

  9.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主要掌握几何法)

  ⑴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表示点到圆心的距离)

  ①点在圆上;②点在圆内;③点在圆外。

  ⑵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表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①相切;②相交;③相离。

  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表示圆心距,表示两圆半径,且)

  ①相离;②外切;③相交;

  ④内切;⑤内含。

  10.与圆有关的结论:

  ⑴过圆x2+y2=r2上的点M(x0,y0)的切线方程为:x0x+y0y=r2;

  过圆(x-a)2+(y-b)2=r2上的点M(x0,y0)的切线方程为:(x0-a)(x-a)+(y0-b)(y-b)=r2;

  ⑵以A(x1,y2)、B(x2,y2)为直径的圆的方程:(x-x1)(x-x2)+(y-y1)(y-y2)=0。

  第六部分 圆锥曲线

  1.定义:⑴椭圆:;

  ⑵双曲线:;⑶抛物线:略

  2.结论

  ⑴焦半径:①椭圆:(e为离心率);(左“+”右“-”);

  ②抛物线:

  ⑵弦长公式:

  ;

  注:(Ⅰ)焦点弦长:①椭圆:;②抛物线:=x1+x2+p= ;(Ⅱ)通径(最短弦):①椭圆、双曲线:;②抛物线:2p。

  ⑶过两点的椭圆、双曲线标准方程可设为: (同时大于0时表示椭圆,时表示双曲线);

  ⑷椭圆中的结论:

  ①内接矩形最大面积:2ab;

  ②P,Q为椭圆上任意两点,且OP 0Q,则;

  ③椭圆焦点三角形:<Ⅰ>.,();<Ⅱ>.点是内心,交于点,则 ;

  ④当点与椭圆短轴顶点重合时最大;

  ⑸双曲线中的结论:

  ①双曲线(a>0,b>0)的渐近线:;

  ②共渐进线的双曲线标准方程为为参数, ≠0);

  ③双曲线焦点三角形:<Ⅰ>.,();<Ⅱ>.P是双曲线- =1(a>0,b>0)的左(右)支上一点,F1、F2分别为左、右焦点,则△PF1F2的内切圆的圆心横坐标为;

  ④双曲线为等轴双曲线渐近线为渐近线互相垂直;

  (6)抛物线中的结论:

  ①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弦AB性质:<Ⅰ>. x1x2= ;y1y2=-p2;

  <Ⅱ>.;<Ⅲ>.以AB为直径的圆与准线相切;<Ⅳ>.以AF(或BF)为直径的圆与轴相切;<Ⅴ>.。

  ②抛物线y2=2px(p>0)内结直角三角形OAB的性质:

  <Ⅰ>.; <Ⅱ>.恒过定点;

  <Ⅲ>.中点轨迹方程:;<Ⅳ>.,则轨迹方程为:;<Ⅴ>.。

  ③抛物线y2=2px(p>0),对称轴上一定点,则:

  <Ⅰ>.当时,顶点到点A距离最小,最小值为;<Ⅱ>.当时,抛物线上有关于轴对称的两点到点A距离最小,最小值为。

  3.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解法:

  ⑴直接法(通法):联立直线与圆锥曲线方程,构造一元二次方程求解。

  注意以下问题:

  ①联立的关于“ ”还是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

  ②直线斜率不存在时考虑了吗?

  ③判别式验证了吗?

  ⑵设而不求(代点相减法):--------处理弦中点问题

  步骤如下:①设点A(x1,y1)、B(x2,y2);②作差得;③解决问题。

  4.求轨迹的常用方法:(1)定义法: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2)直接法(列等式);(3)代入法(相关点法或转移法);⑷待定系数法;(5)参数法;(6)交轨法。

  第七部分 平面向量

  ⑴设a=(x1,y1),b=(x2,y2),则:① a‖b(b≠0) a= b ( x1y2-x2y1=0;

  ② a⊥b(a、b≠0) a•b=0 x1x2+y1y2=0 .

  ⑵a•b=|a||b|cos<a,b>=x2+y1y2;

  注:①|a|cos<a,b>叫做a在b方向上的投影;|b|cos<a,b>叫做b在a方向上的投影;

  6 a•b的几何意义:a•b等于|a|与|b|在a方向上的投影|b|cos<a,b>的乘积。

  ⑶cos<a,b>= ;

  ⑷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P,A,B三点共线;

  附:(理科)P,A,B,C四点共面。

  第八部分 数列

  1.定义:

  ⑴等差数列 ;

  ⑵等比数列

  ;

  2.等差、等比数列性质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

  前n项和

  性质 ①an=am+ (n-m)d, ①an=amqn-m;

  ②m+n=p+q时am+an=ap+aq ②m+n=p+q时aman=apaq

  ③成AP ③成GP

  ④成AP, ④成GP,

  等差数列特有性质:

  1 项数为2n时:S2n=n(an+an+1)=n(a1+a2n);;;

  2 项数为2n-1时:S2n-1=(2n-1) ;;;

  3 若;若;

  若。

  3.数列通项的求法:

  ⑴分析法;⑵定义法(利用AP,GP的定义);⑶公式法:累加法(;

  ⑷叠乘法(型);⑸构造法(型);(6)迭代法;

  ⑺间接法(例如:);⑻作商法(型);⑼待定系数法;⑽(理科)数学归纳法。

  注:当遇到时,要分奇数项偶数项讨论,结果是分段形式。

  4.前项和的求法:

  ⑴拆、并、裂项法;⑵倒序相加法;⑶错位相减法。

  5.等差数列前n项和最值的求法:

  ⑴ ;⑵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第九部分不等式

  1.均值不等式:

  注意:①一正二定三相等;②变形,。

  2.绝对值不等式:

  3.不等式的性质:

  ⑴;⑵;⑶;

  ;⑷;;

  ;⑸;(6)

  。

  4.不等式等证明(主要)方法:

  ⑴比较法:作差或作比;⑵综合法;⑶分析法。

  第十部分 复数

  1.概念:

  ⑴z=a+bi∈R b=0 (a,b∈R) z= z2≥0;

  ⑵z=a+bi是虚数 b≠0(a,b∈R);

  ⑶z=a+bi是纯虚数 a=0且b≠0(a,b∈R) z+=0(z≠0) z2<0;

  ⑷a+bi=c+di a=c且c=d(a,b,c,d∈R);

  2.复数的代数形式及其运算:设z1= a + bi , z2 = c + di (a,b,c,d∈R),则:

  (1) z 1± z2 = (a +b) ± (c + d)i;⑵ z1.z2 = (a+bi)•(c+di)=(ac-bd)+ (ad+bc)i;⑶z1÷z2 = (z2≠0) ;

  3.几个重要的结论:

  ;⑶;⑷

  ⑸性质:T=4;;

  (6)以3为周期,且; =0;

  (7)。

  4.运算律:(1)

  5.共轭的性质:⑴;⑵;⑶;⑷。

  6.模的性质:⑴;⑵;⑶;⑷;

  第十一部分 概率

  1.事件的关系:

  ⑴事件B包含事件A:事件A发生,事件B一定发生,记作;

  ⑵事件A与事件B相等:若,则事件A与B相等,记作A=B;

  ⑶并(和)事件: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或B发生,记作(或);

  ⑷并(积)事件: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且B发生,记作(或);

  ⑸事件A与事件B互斥:若为不可能事件(),则事件A与互斥;

  (6)对立事件:为不可能事件,为必然事件,则A与B互为对立事件。

  2.概率公式:

  ⑴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概率公式:P(A+B)=P(A)+P(B);

  ⑵古典概型:;

  ⑶几何概型:;

  第十二部分统计与统计案例

  1.抽样方法

  ⑴简单随机抽样:一般地,设一个总体的个数为N,通过逐个不放回的方法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且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相等,就称这种抽样为简单随机抽样。

  注:①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

  ②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抽签法;随机数法。

  ⑵系统抽样:当总体个数较多时,可将总体均衡的分成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制定的

  规则,从每一个部分抽取一个个体,得到所需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叫系统抽样。

  注:步骤:①编号;②分段;③在第一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确定其时个体编号;

  ④按预先制定的规则抽取样本。

  ⑶分层抽样:当已知总体有差异比较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为使样本更充分的反映总体的情况,将总体分成几部分,然后按照各部分占总体的比例进行抽样,这种抽样叫分层抽样。

  注:每个部分所抽取的样本个体数=该部分个体数

  2.总体特征数的估计:

  ⑴样本平均数;

  ⑵样本方差 ;

  ⑶样本标准差 = ;

  3.相关系数(判定两个变量线性相关性):

  注:⑴ >0时,变量正相关; <0时,变量负相关;

  ⑵①越接近于1,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强;②接近于0时,两个变量之间几乎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4.回归分析中回归效果的判定:

  ⑴总偏差平方和:⑵残差:;⑶残差平方和:;⑷回归平方和:-;⑸相关指数。

  注:①得知越大,说明残差平方和越小,则模型拟合效果越好;

  ②越接近于1,,则回归效果越好。

  5.独立性检验(分类变量关系):

  随机变量越大,说明两个分类变量,关系越强,反之,越弱。

  第十四部分常用逻辑用语与推理证明

  1.四种命题:

  ⑴原命题:若p则q; ⑵逆命题:若q则p;

  ⑶否命题:若 p则 q;⑷逆否命题:若 q则 p

  注: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价;逆命题与否命题等价。

  2.充要条件的判断:

  (1)定义法----正、反方向推理;

  (2)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例如:若,则A是B的充分条件或B是A的必要条件;若A=B,则A是B的充要条件;

  3.逻辑连接词:

  ⑴且(and) :命题形式 p q; p q p q p q p

  ⑵或(or):命题形式 p q; 真 真 真 真 假

  ⑶非(not):命题形式 p .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真 假 真 真

  假 假 假 假 真

  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⑴全称量词-------“所有的”、“任意一个”等,用表示;

  全称命题p:;

  全称命题p的否定 p:。

  ⑵存在量词--------“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等,用表示;

  特称命题p:;

  特称命题p的否定 p:;

  第十五部分推理与证明

  1.推理:

  ⑴合情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在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我们把它们称为合情推理。

  ①归纳推理:由某类食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有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

  注: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②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类似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称类比。

  注:类比推理是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⑵演绎推理:从一般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这种推理叫演绎推理。

  注: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

  ⑴大前提---------已知的一般结论;

  ⑵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

  ⑶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得出的判断。

  二.证明

  ⒈直接证明

  ⑴综合法

  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综合法又叫顺推法或由因导果法。

  ⑵分析法

  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义、定理、公理等),这种证明的方法叫分析法。分析法又叫逆推证法或执果索因法。

  2.间接证明------反证法

  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反证法。

  附:数学归纳法(仅限理科)

  一般的证明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一个命题,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⑴证明当取第一个值是命题成立;

  ⑵假设当命题成立,证明当时命题也成立。

  那么由⑴⑵就可以判定命题对从开始所有的正整数都成立。

  这种证明方法叫数学归纳法。

  注:①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缺一不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时必须严格按步骤进行;

  3 的取值视题目而4 定,5 可能是1,6 也可能是2等。

  第十六部分 理科选修部分

  1.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

  ⑴排列数公式:=n(n-1)(n-2)…(n-m+1)= (m≤n,m、n∈N*),当m=n时为全排列 =n(n-1)(n-2)…3.2.1=n!;

  ⑵组合数公式:(m≤n), ;

  ⑶组合数性质:;

  ⑷二项式定理:

  ①通项:②注意二项式系数与系数的区别;

  ⑸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①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二项式系数相等;②若n为偶数,中间一项(第+1项)二项式系数最大;若n为奇数,中间两项(第和+1项)二项式系数最大;

  ③

  (6)求二项展开式各项系数和或奇(偶)数项系数和时,注意运用赋值法。

  2. 概率与统计

  ⑴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①随机变量分布列的性质:pi≥0,i=1,2,…; p1+p2+…=1;

  ②离散型随机变量:

  X x1 X2 … xn …

  P P1 P2 … Pn …

  期望:EX= x1p1 + x2p2 + …+ xnpn + … ;

  方差:DX= ;

  注:;

  ③两点分布:

  X 0 1 期望:EX=p;方差:DX=p(1-p).

  P 1-p p

  4 超几何分布:

  一般地,在含有M件次品的N件产品中,任取n件,其中恰有X件次品,则其中,。

  称分布列

  X 0 1 … m

  P …

  为超几何分布列,称X服从超几何分布。

  ⑤二项分布(独立重复试验):

  若X~B(n,p),则EX=np, DX=np(1- p);注:。

  ⑵条件概率:称为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

  注:①0 P(B|A) 1;②P(B∪C|A)=P(B|A)+P(C|A)。

  ⑶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P(AB)=P(A)P(B)。

  ⑷正态总体的概率密度函数:式中是参数,分别表示总体的平均数(期望值)与标准差;

  (6)正态曲线的性质:

  ①曲线位于x轴上方,与x轴不相交;②曲线是单峰的,关于直线x=对称;

  ③曲线在x=处达到峰值;④曲线与x轴之间的面积为1;

  5 当一定时,6 曲线随质的变化沿x轴平移;

  7 当一定时,8 曲线形状由确定:越大,9 曲线越“矮胖”,10 表示总体分布越集中;

  越小,曲线越“高瘦”,表示总体分布越分散。

  注:P =0.6826;P =0.9544

  P =0.9974


看过“高考数学基础知识点”

9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