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学教育学》核心考点:课程(2)
四、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课程实施的结构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第二,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第三,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第四,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第五,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第六,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第七,评价教学行动过程与结果,为下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以上七个方面在运作过程中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结构,这便是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1、安排课程表
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
2、分析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包括三方面:第一,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第三,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四方面特性: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因素影响: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为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特点选择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教学单元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部分。课是教学单元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安排问题。
6、组织教学活动
它是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其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一)课程评价的概念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速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评价原理可概括为七个步骤或阶段;(1)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2)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说每一个目标;(3)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4)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5)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6)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7)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
泰勒在这一评价原理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编制实践,提出了“课程原理”。可概括为四个步骤或阶段。
(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其中,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其他所有步骤都是围绕目标而展开的。由于这一模式既便于操作
又容易见效,所以在很长时间里在课程领域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它只关注预期的目标,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因而遭到不少人的批评。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该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即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第一,背景评价;第二,输入评价;第三,过程评价;第四,成果评价。此模式考虑到影响课程计划的种种因素,可以弥补其他模式的不足,相对来说比较全面,但操作过程较复杂,一般人难以掌握。
(三)课程评价的过程
1、课程评价过程中要涉及或需要解决的一些基本问题
(1)评价概念是否合适;(2)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适;(3)报告评价结果的信息是否合适。
2、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在课程评价中,评价者通过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第二步,搜集信息;第三步,组织材料;第四步,分析资料;第五步,报告结果。
练习与思考
一、单项选择题
l、课程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根据课程的任务分类,可以把课程分为 ( D )
A、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B、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
C、相关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D、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2、我国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应该能够促进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课程门类要齐全,各门课程的课时比重要恰当。这一点体现了教学计划的什么特征? ( C )
A、强制性
B、普遍性
C、基础性
D、创造性
3、课程实施过程,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的学习特点表现在 ( A )
A、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B、独特性、科学性、稳定性、发展性
C、创造性、独特性、发展性、灵活性
D、原则性、灵活性、科学性、思想性
4、课程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课程设计的范畴 ( A )
A、教学参考书
B、教学计划
C、教科书
D、教学大纲
5、教科书的主体部分是 ( B )
A、目录
B、课文
C、习题
D、注释、附录
二、填空题
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最早是英国教育家 斯宾塞 。
2、狭义的课程特指 某一门学科 。
3、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 进程安排 。
4、 拓展 型课程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注重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5、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儿童和 知识 。
6、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和 教科书 。
7、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称作 教学大纲 。
8、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教学计划 。
9、教学大纲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说明部分和 本文部分 。
10、教科书(或称课本)是根据 教学大纲 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11、通常情况下,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整体性、迁移性和 生理适宜 原则。
12、课程评价的CIPP模式包括四个步骤,即背景评价、 输入评价 、过程评价及成果评价。
三、简答题
1、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教科书的作用是什么?
3、教科书编写应遵循哪些原则?
4、简述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